成都中医药大学宋兴教授《伤寒方的运用(四
今天,有些中医专家,甚至名家大腕,都提倡辨病,认为辨证没有辨病那么具体,不好把握。还把这种以辨病代辨证的认识当作是创新。
其实,这种认识一点都不新,从医圣张仲景算起,我们的老祖宗就研究辨病,就重视辨病,《伤寒论》一书的书名就是辨病的产物,“伤寒”二字就是病名。有关这个问题,我在辨证与辨病一讲中已经讨论过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参考。
以病代证认识的错误,主要是忽视了疾病多因影响,不断变化的内在本质特点,这样的认识完全脱离中医整体恒动认识轨道,是无法把中医理法方药运用有机联系在一起的。
中医正是以整体恒动认识理念为基点,把导致疾病发生发展的要素看得非常复杂,机体各系统的功能状态、机体的生命水平、机体的内环境特点,乃至于季节气候,地理环境,饮食习惯,禀赋强弱,人生境遇,精神状态等等,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所以在治疗时,既重视某种具体病因,重视某个局部的具体变化,又不局限于某种病因和某个局部的具体变化,而是在通盘考虑,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求主从,订取舍,用方药。这也正是中医学在药物内治法方面,至今仍比现代医学很多内治法疗效要高的原因所在。
成功的例子很多,举不胜举。
例如:有一个在美国工作的青年西医朋友,去年去芝加哥参加学术会议,那里空调开的温度很低,回到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后,头疼发烧,高热40度以上。医院给了三天退热、消炎、抗感染治疗后。烧确实退了,但是声音却嘶哑了,而且非常严重,一点儿声音都发不出来,中医称为暴哑。
我在视频上给他看病,问诊只有他太太代述,知道饮食、二便尚可,视频舌诊看到的舌质基本正常,舌苔白而湿润,就让他吃2粒川芎茶调丸、4粒藿香正气丸。考虑到他已经接受了几天西医的退热、消炎、抗感染治疗,就加了一粒附子理中丸。这3种中成药成人每次用量都是8粒,而我给他的用量3种加起来还不到8粒。
上午九点多钟在视屏上看着他嚼碎服下,中美时差将近十二个小时,十一点多钟时,他们快睡觉了,我又再次视频询问服药后的情况,因为我担心,他是年轻人,又是高热之后,我在没有面诊的情况下,又大胆使用的温热药,万一加重了怎么办?上午的语音交流是跟他太太进行的,这次拨通后是他本人接的,不仅开口说话了,而且声如洪钟,吓了我一跳,因为在短短两个小时内,他的声音就恢复了正常,这是我完全没有想到的。他说:他简直不敢相信,这么一点成品中药会有这么惊人的疗效。
这样的效果,绝不是黄氏响声丸、玄麦甘桔汤等对症状方药所能收到的。所以我说,不要对症状用药,停留在这个水平,中医就不是学问了,就不需要专业学习,只要有点儿文化的人,打开络就可以找到答案。
再如:曾经有一位从云南来的失眠患者,他说失眠给他造成的痛苦,使他多次想要自杀,四诊所见:脉浮中沉三部强劲有力,属典型的实脉,眼睛有神,声音洪亮,全身状态都很好。我就问他大便是否通畅,他回答说,别管我这个,大便困难是多年的问题,你先解决我睡眠问题。我说,不解决你的大便问题,你的睡眠问题就解决不了。解决你的大便问题,其实就是解决你的睡眠问题。我给他开了一剂药,大柴胡汤,用了15g生大黄。结果吃了以后,一点儿改善都没有。大便仍旧没有通。我把大黄加到20g,开水浸泡服用。然后再服一帖,诊其脉,有大大的改观,近于常态。我还没有问他的睡眠情况,他倒反问我:老师你看我现在睡眠情况怎么样?我说你的睡眠已经好了。他说就是好了,大便一通就是好了。
这个病例,如果全方位使用安神药,不仅问题不能解决,可能还会越来越加重,甚至产生严重后果。因为所有安神药都或多或少有镇敛功效,会导致气机进一步呆滞,与通腑治疗是背道而驰的。
再如:两年前还碰到一从南京来的女性病例,五十多岁,盛夏时节,还身穿羽绒服,外面披一件棉衣,头戴一顶皮帽子。主要症状就是怕冷,我看她厚厚的一摞中药处方,绝大多数都是温补药,不知道大家了不了解国内中医界近几年闹火神派,鼓吹用温热药,无限夸大附子的效果,如果了解,那么火神已经走向欧洲了。这个学派倡导:所有疾病都是肾阳虚导致的,所以治疗的第一要点就是补肾阳。这个女性病人也拜访过不少大大小小的火神,吃了大量的附片、鹿茸、黄芪等。反而越吃越怕冷。整个舌体非常暗,接近褐色。舌体胖大,确实像阳虚水湿内盛的特点,两手脉几乎摸不到,这就给很多医家提供了阳虚的充分依据。但前面的医家都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表现,那就是手心发热。我把脉时,两手手心有很热的热气在烘烤我。张仲景在《伤寒论》承气汤运用中,有一很重要的症状就是手足濈然汗出,以胃肠实热结聚熏蒸而汗出,这样的汗出多半同时伴有手足心热。邪热内闭,重门深锁,阳气不能布张,所以形寒;痰浊闭阻,气血内郁,不能外达,所以脉深伏不见,这样的现象称为火极似水。这是一个长期因误诊误治造成的疑难重症,当时我就感叹:好想治这个病啰!这是一个典型的礞石滚痰丸证。这对医生来说,确实是非常难得的,行医一生,并没有多少机会能碰到这么典型的疑难重症,能碰到,是很大的幸运。因为礞石滚痰丸的运用非常少,无处寻觅。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患者本人自己住在成都,礞石滚痰丸用了之后,气机一通畅,有可能激发蕴结在肺中的大量痰浊涌动,出现大量排痰现象,需要专人护理,及时清理。万一大量排痰,没人帮助其吸痰。出现痰浊涌溢,很可能导致窒息,发生重大意外事故。所以我多次感叹,渴望大刀阔斧地治,又不敢下手。其实,礞石滚痰丸买不到成药也没关系,因为里边最主要的药就是大黄。我就给学生讲这个问题,因为她是更年期老太太,自己一个人腹泻难以处理,所以最终连大黄都没有用,就采取潜消渐磨的方式。用三人汤加银花连翘虎杖,去慢慢的消磨它。看了两次,吃了四副药,患者自我感觉现在吃的药比任何时候的都要舒适。两次我都感叹他这个病关键要用大黄,她把这话听进去了,就背着我悄悄买大黄泡水喝,每次二十克,连拉了三天的肚子,他的舌头由原来的全舌紫暗肿胀一下子就变成接近正常人的红活,怕冷的症状也随之好转。我作为医生没敢做的事,病人自己去做了,我们只起了一个给他指路的作用,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前面经过那么多名家法眼,都见而不察,察而不识呢?难道都没有辨证么?不会!绝对不会!这只能说明辨证既是一个严谨的过程,又是一个精细的过程。稍有疏忽,就可能一叶障目,误判误治。
通过这个病例还可以看到,对疑难病症的诊治,是不能简单跟风从众的,简单跟风从众,就成了瞎子牵瞎子,永远陷入一误再误的迷局,让患者无辜受害。只有提高辨证论治水平,才有可能走出怪圈,让医者患者都重见光明。
如何才能提高辨证论治水平呢?我个人体会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要多读古人原著,二是自己要全身心地多临床,在临床中去反复用心比对,逐步加深认识。经过这样的积累和历炼,辨证的水平就会有一个很大的提高。
只有在临床实践中认识了辨证的重要性,辨证的正确性,你才有胆识去勇敢面对临床上的所有证,见血不一定都止血,见咳不一定都止咳,见热不一定都清热。
如果没有较高的辨证水平,你就很难在面对鲜活生命的某一个突出症状时作出正确取舍,你没有这个勇气。所以我再三强调辨证论治,不解决好这个问题,要当好一个中医医生是不可能的。
还有,就是我们在辨证论治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要多向古人请教,多读古人的原著。
读古人的原著要有正确的观念,现在有一门课叫各家学说,主要是讲历代著名医家的学术经验,在历代著名医家的学术见解中,有不少看似对立的观点,这种看似分歧的观点,不等于在认识上就是正误两个对立面,更多是从不同角度在阐发解决同一难题的不同思路,不同见解,甚至可能是在解决不同的难题,通过他们的论述,争鸣,把问题研究得更深入,更全面,这才是各家学说的本质。
所以,我对教研室中青年教师强调:各家学说的第一题应先讲历代名家的共性特点,那就是辨证论治,肯定地告诉学生,历代名家都是辨证的高手。
尊重知识,尊重原创,版权所有
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
欢迎原创文章投稿,投稿邮箱
longanxichi@
审校:宋兴金钊
图文:胖大海
">北京看白癜风专科去哪家医院好">北京最好治疗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