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视网膜脱落 > 疾病危害

个中国人中有一个盲人,为什么平时

中药治白癜风的药有 https://m-mip.39.net/nk/mipso_4790093.html

以前在城市街道还经常能看到盲人走动,现在城市的交通似乎不太支持盲人活动,以前我在的三线城市红绿灯有提示盲人听过的声响设备,没几个月就弃用了,各种乱七八糟的盲道就不提了。但我觉得这些辅佐设备也不是主要原因,因为以前没有那些,盲人也会出行,但现在的确难以在市区看到盲人。

盲道上的「黑洞」

我的盲人学生

知友

红绿灯的黄(18赞同)

给盲童做了半年家教,感觉可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唯一的感受就是,我们以为一定要用眼睛才能做的事情,其实很多他们也一样能做。最简单的例子,阅读。我做家教的小孩十五岁,初三,先天全盲。摸盲文的速度几乎和我用眼睛阅读同样数量的文字相似。此外,有声读物也是重要的阅读来源,小朋友读了大量哲学读物和侦探小说,讲起古希腊哲学和德国现代哲学头头是道。

另外,使用手机和电脑。手机也是通过触摸屏和听来使用的,慢是慢一点,但是出错率也不大。电脑不需要显示器,戴着耳机全程键盘操作,安装了语音插件的计算机可以在选择选项的时候报出选项,打字时报出文字。office软件使用无障碍,可以阅读网页,发QQ状态,网上聊天。

最后是学习方面,令我比较吃惊的是他们参与的都是普通当地中考高考,只是数学部分略有改变,比如不考立体几何之类的。课本都是翻译成了盲文的厚牛皮纸本,反面戳正面读。电路图的画法也有他们专门的「方块图」,我已然也能看懂啦。

我也只接触过这一个盲人,他身上的正能量与上进心让我佩服,我以为缺少视力的人生活会无比艰辛,寸步难行,实则不然。所有人对待盲人都保持或是异样的眼光或是小心翼翼的态度,其实也许不必呢?他们在自己的条件限制情况下仍然做到了许多常人不可做之事,也许对他们报以对健全人的态度,才是对他们最好的尊重。

如果突然失明了,好好活着

知友

柴斯卡(赞同)

如果你突然失明了该怎么办?郭家乐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她的答案是,「好好活着」。

郭家乐是我的新朋友,她已经独自一人在北京打拼十几年了。第一次去她家的时候,她教我炖猪蹄虫草汤。从她这里,我第一次知道了要把虫草放进一个专门的袋子,然后才能下锅煮。

家乐在互联网公司上班,从事心理咨询,朝九晚六,周末会去逛街和看电影。乍看之下,郭家乐是万千北漂青年中普通的一个,只有一点不同:她是一名盲人。她本来就读于河南省的重点高中,小时候也看过《名侦探柯南》和《灌篮高手》,从小就认为高考是自己唯一的出路,完全可以考上一所重点大学。不想在高考前夕,她突然发现自己看不见书了,去医院查出是视网膜脱落,就此成为了「视障人士」。

家乐在吹奏乐?

辗转山东、山西、厦门等地求医的过程中,北医院的大夫告诉她北京联合大学开设了面向视障的特殊教育学院,她便去那里报道了,正式成为了「视障圈的圈内人」:努力适应新身份,身边也多了更多的视障朋友。

在这之后,她的眼病进一步恶化,患上了青光眼。因为要做青光眼手术,她失去了原本的工作;等到从手术台上下来,寻找新工作成为了一个巨大的挑战。起初她想成为一名古筝老师。家乐的古筝接近专业水平,曾经上过残奥会表演,但是招聘方因为她看不见而怀疑她的教学能力,最后给了她一份在展台上弹古筝的兼职,每天来回五个小时车程,工作八小时挣一百块钱。后来她又听说有个保险公司愿意招收视障人士,于是坐了很久的地铁去应聘,中途要导三趟车。

在车上,她的眼睛被一个个子很高的人的胳膊肘撞到,就这么彻底失明了。

全盲。在中国,像她这样的人有万;如果算上「视障」(各类眼病患者),那么,中国有万视障,相当于每七十个人中就有一个。

为了治好眼睛,家乐一家甚至在非典时期来了北京。专家会诊,一部分建议她要么保守治疗——吃药,另一部分认为可以直接开刀。开刀的副作用是足足有好几个月要处于完全失明状态,家乐毅然决定选择前者:「我还要高考啊!」就这样,她在家休息了一个月便回校复读高四,看不见书就全靠听的——最后,招考办根本没让她进考场。

可是生活还是要继续的——即使「全盲」意味着,当你外出就餐时,你将耗费大量时间在空中比划,因为你找不到食物究竟在哪个盘子里;当你忘记把钱包放回原处时,你将不得不在房间里到处翻找上一个星期,而这个活动,视力正常的人只要扫一眼就能完成。但即使如此,全盲也并非不可逾越的障碍。她和一位全盲人士学会了做饭。经验丰富以后,摸一摸勺子的大小,原本分不清葱姜蒜的家乐就能明白究竟该倒多少调料;大火还是小火,则可以靠听声音去辨别;菜快变熟的时候,铲子的触感会和刚下锅时有变化——肉熟了会变硬,菜熟了则会变软。她和另一位全盲人士学会了跳舞。教跳舞这位老先生在失明前拿过全国金奖,学的时候基本靠摸老师的腿去感受动作,最后还学得挺不错。

家乐的厨房

她学会了使用搭载在iPhone和Mac上的读屏软件「voiceover」。它是一位盲人女性工程师发明的,能读出手机屏幕上的内容。在iPhone横空出世以前,使用手机对视障人士来说是missionimpossible,可是在这之后,信息世界就向视障群体敞开了。

凭借用读屏软件听教材,家乐啃下了许多备考书籍;记不了笔记,就用脑子硬记。后来,她通过了多项与心理咨询有关的资质考试,也算是迈入了行业的大门。我曾听到多位盲人、包括周云蓬老师表示,他们最感谢的,就是苹果公司。

从事音乐治疗需要和患者互动,家乐自然有自己的方法。她通过聆听对方的声音传来的角度,去感知对方的视线究竟聚焦在哪个方向;根据来访者语气、语速、语序的调整,她去感受对方情绪的变化。治疗过程中要调音乐,可是使用读屏会干扰治疗,于是她便努力记下一切别人扫一眼就能明白的信息。靠着从事和音乐、心理相关的工作,家乐完全靠自己解决了这些年来在北京的全部开销,有了积蓄,并且参加了多项课程培训。现在,她的目标是成为一位优秀的音乐治疗师。

家乐在工作

纵观北漂的这十几年,家乐只想用一句话总结:「身为视障,信任他人非常重要。一路走来,得到了很多善意。」尝试创业时,面对纸质的合同,她完全靠身边同事念给她听,将信任完全交给了对方。每天从住处到公司的这段路,无论是楼下遛弯的老爷爷、小卖部的大哥还是清洁工阿姨,都会主动将她带到楼门口,正可谓「一路都有好心人帮助」。

读到这里你能发现,无论是生活起居还是工作学习,家乐都能靠自己解决,而且做得比太多不盲的人(比如我)要好太多。她最需要被帮助的生活环节,可能只有「出行」这一个。在我们生活的城市中,盲道上面挤满了共享单车,盲杖经常会被机动车压弯,路人很难及时识别出路上有盲人在行走并需要帮助……结果便是,经常出行的盲人们,身上时不时就会留下被障碍物磕碰的痕迹。曾听一位有一面之缘的盲人讲起,有一天他在车站等车。车来了,他像往常一样上车,排在他后面的乘客突然拍了拍他的肩,说道:「兄弟,你一定要坚强地活下去!」

还有一次,他前往一个艺术团表演,场地负责人神秘兮兮地问他,能不能把义眼摘下来在全场观众面前挥舞,从而制造一个精彩的瞬间。不盲的人很少在生活中遇到中国的万盲人,不是因为盲人数量稀少,而是因为城市的无障碍建设还有很大提高空间。

家乐的衣橱,衣服都是她自己通过摸索挑选的

你也许会说,为什么不能让导盲犬带着他们走路呢?问题在于,导盲犬本身就是一个问题。

我曾经以为导盲犬很多,因为从小到大我听到过无数宣传:导盲犬可以自由进出公共场合,可以上车上地铁。我每天路过的银行门口会有个中英双语的小牌子:petsarenotallowed,guidedogsonly.但实际上,在有着万视障人士的中国,导盲犬只有不到条。根据现行政策,导盲犬基地由国家财政拨款支持,所训练出的导盲犬全部交给盲人免费使用。由于缺少训练经费和训导员,每年,全国只能训练出二三十条导盲犬;但是与此同时,也有成千上万的盲人在排队申请导盲犬。

按照目前的训练进度,中国盲人可能一生都无法用上导盲犬。我们在微博上不断讨论是否应该允许导盲犬坐公车、进商场,讨论个别对导盲犬不好的盲人究竟有没有资格使用导盲犬,讨论导盲犬是否应当商业化,但在这之前我们应该首先


转载请注明:http://www.vviuov.com/jbwh/1061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