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病与西医治病的理论体系不同,其疗效自然不同。
首先,中医非常注重人体的阴阳平衡。我们人体自己有自愈能力,也有自我保护能力。人体知道如何抵抗病邪的侵袭,知道如何自己康复。人体的自愈力就是中医治病的根本依托。其实中医的治病,不管是用针还是用药,其最关键的就是服从身体正气的需要,或者扶正为主,或者祛邪为主,或者扶正祛邪同时进行,要点是掌握正气的需要,以人体的正气为治疗的根本,扶正祛邪,使人体达到阴阳平衡。所以说,中医是既治命又治病的医学,中医时时刻刻不忘正气,在固护正气的基础上,排除病邪。
如果只是从病邪上入手,千方百计地抗病毒,杀死细菌,滥用抗生素,这种医学还处于低层次状态,尚不知道如何治命,不过是拘泥于治病而已。这样的抗生素医学能得到生存,并取得一些疗效,完全是因为病患的正气尚足,尚耐攻伐。但对于重症垂危病患,如果不知道如何治命,光是治病,我估计病人的生命也不会长久了。
其次,在相信机体有自愈力的条件下,中医会正确地分析疾病的本质,分析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症状。因为中医知道,当受到病邪侵入时,机体会自动地保护最重要、最深层次的脏腑免受邪气的侵害。这个保护就是正气对邪气的抵抗反应,其反应产生了疾病的各种不同的症状。所以说,对于症状,长期以来我们都有些误解,是不是把它们直接当成疾病的本身了。需知症状仅仅是疾病的表象,是疾病反应出来的外在的东西而已。不管是病人出现各种疼痛、发烧、肿胀、功能障碍等等,都是疾病的表象,这些不是疾病本身,不是我们治疗的重点。治疗的重点在于分析正气的充足与否,正气与邪气在哪个层次上抵抗,正气是渐渐收复失地还是无力退缩。因此说,所谓的治病就是调整正气与邪气的反应,让机体的正气足起来,让邪气排出体外。只有这样才是正确的治疗思路,治后邪退正安,身体会更舒服一些。
举个病例来分析一下:糖尿病患者如果不知道保养正气,继续滥用攻伐药物,或者性生活过度,消耗阴精,久之正气渐虚而不足于抵抗病邪。正气会慢慢地退缩,以保护更重要的内脏。这时病人就会出现手足发麻,活动不便,渐而出现坏疽。这是明显的正退反应,是人体自动产生的丢车保帅,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之举。此时我们应该知道治疗的重点在哪里,一则是如何保护住生命。因为阳气已经不足以支持整个躯体的气血运行了。二则要知道如何治病,恢复失去功能的肢体。应该努力扶足正气,调动机体的自愈能力,让机体尝试着慢慢地恢复已经失去的阵地。而绝不是只看到坏死的肢体,看不到正气的无奈。如果直接手术切除坏疽,这是西医的简单处理办法。
再如,我最近治疗一个奥地利的男病人,偏头痛十五年,长期服止痛片,导致高血压。然后西医又处以降压药,半年后又出现胸中憋闷、呼吸困难,又用上可的松,效果不明显。不得已来看中医。这样的治疗是彻头彻尾的见症治症,见病治病,是不理解正气与邪气的治疗。中医如果也这样做,岂不是背弃了中医的灵魂。
我临床所见,把普通的感冒治疗成急性心肌炎、急性肾炎;把偶尔的受寒治成高血压、风湿性关节炎;把高血压治成阳萎;把在表的太阳病治成太阴病、少阴病等等,数不胜数。如此治疗,皆是不识疾病本质,不懂顾护生命与正气的治疗;如果医学,岂能担当救死扶伤的大任!
再者,中医治病考虑的是周身整体的症状变化,而不是拘泥于一处。我们说中医是整体医学,什么意思呢?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中医从病患所出现的各种症状出发,去分析疾病产生的本质,也就是邪正交争的信息。中医不是只治疗症状的医学,中医不看重症状,更看重症状所表示的机体的呐喊。出现症状后,医生要仔细地分析,这些症状是机体的哪个部位,哪个层次在呐喊,是对什么样的邪气产生的呐喊,呐喊的程度如何等等。如此分析,自然就知道病邪在六经的哪个层次上与正气交争,也就知道了应该从何处入手去治疗。
比如,感冒了,病人出现了头痛,发热,怕冷,鼻流清涕等症状。中医看到的不是这些症状,而是透过现象,看到现象后面的实质,是机体感受到了风寒邪气,正气与邪气在太阳经上抗争。之所以出现这许多的症状,是人体正气抵抗邪气的反应,是太阳经在呐喊,在奋起抵抗的战斗现象。所以,治疗就非常明白了,我们应该补充太阳经的力量,把邪气一古脑地祛除出去,感冒的症状自然就会完全消失。治疗的方法非常多,根据病人的情况,既可以服麻黄汤,也可以用灸法,也可以针刺,还可以推拿刮痧拔罐,更可以食疗等等,都在医生的灵活掌握之中。
中医是自然医学。一则是顺应。顺应什么?顺应人体正气的变化。我们已经知道,疾病发展变化的根本取决于人体正气的强弱。正足则邪退,病减而康复;正弱则邪进,病情加重。中医的治疗即是顺应人体正气变化的治疗。正邪交争于哪个层次,中医就在哪个层次上扶正祛邪。正退则扶正,正强而祛邪。正进则一鼓作气,祛邪外出;正退则顾护生命,积蓄力量,以待东山再起。总之,中医治病时,时时刻刻把正气的状态放在首位,中医的一切治疗手段绝不伤正。
二则是符合环保。中医不主张破坏自然,主张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中医理论非常重视天地之间的阴阳变化,强调人与天地相适应,即天人相应。中医讲五运六气,讲子午流注,关心的都是人如何与天地相应,如何让周身气血符合天地阴阳的运行规律。甚至于中医的病机学说以及六经层次学说,把天地之间的邪气分为风寒暑湿燥火,称为六淫。这六淫直接影响着我们的健康。我认为一个好的中医,必然是一个重视环保,重视天地自然规律的中医。诸位病患亦一定要知道如何根据自然规律来养生康复,来预防疾病。
三则是所用方法是绿色的健康的。中医所有的中药都是自然界的各种花草植物、动物、矿物等。中医是绿色疗法,是健康的疗法。中医的理法符合自然的规律,方药亦取自于大自然。我们常用的中药都来自于自然,草根树皮都是中药。我们的生命亦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这些天然的草药可以调整我们的阴阳气血平衡。并且,大自然待我们不薄,我们的周围处处都有能治疗我们疾病的中药。比如南方天热,五六月份之间阳气比较容易耗散,大自然就给我们提供了龙眼和荔枝;北方天寒地冻,阳气内收,大自然就给了我们甘草,人参,黄芪等温补之药。冬天我们有地瓜萝卜来温中下气,夏天有瓜果来清暑解热。自然界时时照顾我们的健康,奈何现代文明没有重视到这一点,反而拼命地破坏自然,消灭物种。我不相信从煤和石油这些死亡之物中能找到对我们健康有意义的东西。并且,中医的针灸拔罐等方法直接从经络穴位上操作,借助人体的正气来扶正祛邪,其意义又远胜于西医的凭西药直接杀菌,指望药物直接治病的作法。
我们经常说“中医治本,西医治标。”这个本是什么,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中医治本的实质就是顾护正气。中医不是见症治症的医学,因为中医知道,所谓的症状不过是机体阳气抵抗病邪、保护内脏的正常反应。也就是说,生病了,出现了不少症状,中医不把症状本身当成疾病。如果能明了中医治病的这些观点,我相信不管是中医临床工作者,还是需要中医养生保健的社会大众都将能从中受益。
高血压的治疗
西医只按血压计的指示数据就能给你戴上高血压的帽子,毫无辨证可言,而中医的诊法是以四诊望、闻、问、切为基础,对疾病的认识以整体观为指导,审证求因,通过现象看本质。
血压升高,本来是人体为排除气血循环障碍而做的抗病及调节反应,中医治疗,不但不能直接降压,而且要应势利导,助其完善。血压高后用中医传统医学理论,辨证施治,整体调理就可以解决,根本不需要什么精密的仪器,高档的药品。中华医学几千年,早就指明了人体的脏腑经络,奇恒八脉,子午流注以及对人体的主治作用,并可应时、应地、应人灵活运用,我们的祖先没有所谓先进的检测设备、治疗仪器,却对疾病的把握及治疗比之现代医学更加科学,更符合人体实际。
中医讲八纲辨证,讲阴阳寒热,讲治病必求于本。四肢离心脏较远,如果是热的,就表示人体内没有瘀血块,如果冰凉,就表示体内因为寒冷在制造瘀血块,而产生里寒的原因就是肾阳不足。
心脏的动力来源于肾,如果肾阳充足,自然就会使人体的各种功能得到恢复,心跳自然有力,瘀血自然得以融化,症状自然消失。
中医不需要测量血压,注重症状反应。像:头晕,肢麻,肢凉,项强,头痛,耳鸣,心绞痛等,此时如果测量血压,血压大多偏高,而在中医这里所反映的是相应部位的阴阳失衡,往往是气血不足的表现。所以并不把高血压看作是病理的破坏和治疗的对象,而把它看作是治疗的服务对象和依靠对象,所以要因势利导,助其成功,帮助完成抗病反应。
附子大热,是温阳良药,瘀血遇到附子之热,就像冰遇到火一样自然融化,不但能清除现有的动脉血管瘀阻,又可预防人体再制造瘀血,治标又治本。所以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应以温肾助阳,补血化湿为根本大法。用此法治疗期间,血压大都会有所升高,甚至头痛。此时应坚持服药,千万不要被血压计的数值所吓倒,待肾阳恢复瘀血融化,血压必定下降。
西方医学发明的降压药物,主要是抑制人体中枢神经,使心脏的功能减弱,泵压减少,从表面看血压好像是降下来了,但降压的结果,使动脉末稍的血管和组织长期处于缺血状态,手脚冰凉就是证明。
由于供血不足,毛细血管慢慢就会变脆堵塞,当患者受到刺激过分激动时,心脏就会加速跳动,血压陡然升高,脑部的毛细血管因长期处于缺血状态已失去弹性,很容易导致破裂而发生脑卒中,这就是为什么脑卒中患者连年大幅上升、死因排名第二的原因,少数幸运者,就是保住了老命,也会落得终身残废。
西方医学所测得的血压指标都是主动脉的血压,而许多患者测量到高血压时,毛细血管往往变脆、堵塞而缺血,毛细血管往往是低压或无压。所以在高科技旗号下测得的血压指标,实际上是很不科学的。
西医诊断依靠的是机器和化学分析,很少考虑人体内部的整体性、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只能看到疾病的表象,把动脉血压指标作为辨病诊断的依据,成为治疗的对象,相应地发展降压治疗并依此作为判断疗效的依据,结果压制了机体的自身调节能力,加剧了高血压的恶性循环,加重了藏器的调节负担。压而不服,纠而不正,更添新病。
心为君主之官,本不受病,有病大多是西医造出来的,长期服用降压药造成心肾功能衰弱,无力排除气血循环障碍。西医及降压药才是引起心血管疾病的真正元凶。
血压计没有给我们的健康带来福音,反而变成了西医用来害人敛财的工具。大家了解了高血压的真相,就不会被血压计一个毫无意义的检测数据所迷惑,就会免遭伤害,并通过了解中医的愈病之理,选择正确的治疗方式,注重养生保健,达到保持健康的目的。
中医治病需调理阴阳平衡
中医诊病首先要明辨阴阳,阴阳不辨,调病往往是南辕北辙。例如:肾虚分阳虚和阴虚。阳虚者滋阴,腰越来越痛,阴虚者补阳,腰越来越酸。通过望诊辨阴阳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看:
1、形体:阴虚形瘦,阳虚形胖。
2、舌象:阳虚舌质淡,舌形胖,苔白,苔厚;阴虚舌质红,舌形瘦,苔少,苔薄。
3、神情:阳虚气短,懒语,抑郁不欢;阴虚燥热不安。
4、寒热:阳虚怕冷,阴虚怕热;阳虚者出凉汗,阴虚者出热汗。五脏与六腑的表里关系中医通常用“脏腑”来总称人体的内脏: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心外有心包经)
六腑指:小肠、大肠、胆、胃、膀胱、三焦。
脏腑共同配合,五脏为主帅,六腑为辅佐,才能共同完成人体的各种身体机能。由此出现了物种表里关系:肝与胆相表里,心与小肠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肝与胆肝与胆互为表里。“肝主藏血”,肝有储藏和调节血液的功能,故有“肝主血液”之说。肝气条达有升发疏泄的作用,可舒畅全身,令人精力旺盛又心平气和、神情怡然。
1、“肝开窍于目”,肝是眼睛的根,肝的精气充足,眼睛明亮、黑白清晰,炯炯有神,如果肝火上炎,可是双目肝赤、肝虚则会双目干涩,视物不清。
2、“肝主筋,其华在爪”,肝的精气充足能养筋、筋壮肢体灵活自如,指甲丰满光洁、透明、呈粉色;肝虚则筋发硬,活动迟钝不灵,指甲糟脏,凹陷不透明,缺少血色。
3、“怒则伤肝”肝气调达顺畅,人的精力旺盛而又能心平气和,与人交往亲和友善,肝瘀气滞则易生怒火,目光凶狠,脸趁呈绛色,体内臭气鼓胀,令人厌恶而避之。
肝阴包括血液和全身筋与肌肉运动时所需的润滑液-阴津,肝阴足,身体轻松自如,内心自信,不愠不和。肝的不适之证分阳亢和阴虚,无论属于哪一种情况都会影响形象美,调肝要区别阳亢和阴虚,其不同的特点分别如下:
1.肝阳亢者性情急躁尚有气力;肝阴者性情焦躁但疲惫不堪。
2.肝阳亢眼红,干涩和眼角膜有斑,或眼袋鼓胀,下垂或眼球外突;肝阴虚者眼窝内凹,或干涩视物模糊,或迎风流泪,或眼花,或色盲,或视网膜脱落,黄斑性病变,白内障,重则患神经炎。
3.肝阳亢饭后两肋下胀满,或右肋常胀痛;阴虚右肋常隐隐作痛。
4.肝阳亢者双脚躁动不安;阴虚者两腿酸软。
5.肝阳亢者遇事焦躁,处事不周;阴虚者办事心余而力不足。心与小肠
中医讲的心包括心脏和大脑。例如:心里想,不是指心脏在想而是讲大脑在思考。
心主神明是精神意识,思维等高级中枢神经活动的主宰,对其它脏腑的功能起领导作用,气足血旺的人精神愉悦,神采奕奕。容光焕发,心气虚的人心悸,二目无光,兴致索然,重则厌食。
1、心气足面有光华
心气足者脸色白里透红,皮肤光滑柔软,细嫩;心气虚者面色无光,毛孔粗大,因其锁不住毛孔而汗水自出,重者大汗亡阳。
2、心气足声圆音亮
心气足的人声如响铃,乐于言表,喜形于色;心气虚者声音低沉,常吁短叹,少言寡语,抑郁不欢,心气虚者病因各异;或劳累过度,或心情抑郁而暗耗心阴;或受刺激郁郁不欢;或步入中年气虚;或大病初愈气已伤矣。
调心也有阴阳之分;心阳不足,耗阴生热;心阴不足,欠热伤气,阳虚或阴虚的特点分别如下:
A、“舌为心之苗”舌嫩胖而苔白为阳虚,舌瘦而苔躁红者为阴虚。
B、舌尖有溃疡者,舌白为阳虚,舌红为阴虚。
C、长吁短叹自汗者为阳虚,面红燥热自汗者为阴虚。
D、心区憋闷,透不过气,心里怯懦者为阳虚,心区燥热,烦闷易发火者为阴虚。肺与大肠肺位胸中上走气道,喉为门户,开窍于鼻,为气体出入之所,“肺朝血脉”肺吸进的清气与脾运化的水谷精微相结合,生化为元气,维持人的生命,肺与心同为上焦,相互依存,肺主气,心主血,气离血死,血离气枯。
1、肺气是精力旺盛,肺气是人的血液中含氧充足,必然精力旺盛,健康的年轻女性皮肤白嫩,与肺气足有关。
2、肺主皮毛,肺气足,皮肤层面气血充足营养物质丰富,皮肤柔嫩,光滑,毛孔细,肺气虚,皮肤抵抗力弱,皮肤容易出现下列症状:皮下红疹、皮癣、面有红斑、粉刺,面部毛孔显粗,皮肤过敏。
3、肺气足鼻子精巧:肺开窍于鼻,肺气足,鼻子发亮,精巧,肺气虚,鼻子毛孔渐粗,或鼻翼变红,重则为“酒糟鼻”。
4、肺气足不虚胖,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肺调节人体水分,需要脾、肾相互配合缺一不可,任何一个环节出了毛病,都会引起体内水液代谢不利,形成虚胖,重则浮肿。
肺气足鼻不生炎症,嗅觉灵敏。肺气虚,易患鼻咽,容易过敏,有时不辨香臭,“肺主忧”肺气足,人常欢笑,肺气虚,人多忧愁。肺有阴虚,阳虚之分,不同症状如下:肺阳虚时咳喘无力,流清鼻涕,甚则喘促或呼吸困难,痰多清稀,疲倦,懒语,声低,怕冷,自汗,脸色青色,舌胖淡嫩。肺阴虚时干咳少痰,潮热盗汗,两颧潮红,手足心热,咽燥喑哑,舌红干燥,苔少。脾与胃“脾胃为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主运化,水和精微输布全身,供应人体多方面的需求,维持内脏功能正常的运行,食物入口皆由脾而散,脾与胃为营血化生之源,所以,人白天的身体状况健康与否,与脾有重要关系。
1、脾气足肌肉丰活,“脾主肌肉”脾气足,肌肉丰润、鲜活,面部生动而富有活力,有的人长相不漂亮,但仍然可人,这就是民间讲的脸上长着“爱人肉”。
2、脾气足脸不臃肿,女性面部白里透红的胖是正常的胖,可谓“富贵之美”,除此外的胖,多数为肿胖。脾主运化水湿,输布体内水份,脾虚湿滞,则导致水肿,肾虚引起的水肿在腿脚,脾虚引起的水肿在脸部及全身。引起脾虚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吃;二是思,多吃冰冷食物,贪吃水果,暴饮暴食都能伤脾,思虑过多,也可能伤脾。
3、“脾开窍于口,其荣在唇,脾气通于口,脾足能知五谷”脾气足着嘴唇丰盈红润,呼出的气无异味,吃五谷杂粮可品出其中的香味,脾气弱者唇白而粗糙,若寒凝脾中则唇紫或黑,呼出的气息异味浓得令他人躲闪,且饮食无味。
4、“脾统血,使血液在脉管内运行顺畅不致外溢”脾气虚而无力统血时,血溢出脉管之外称为“血不循经”,有人会皮下出血形成瘀斑,严重的人流出的汗为红色,有的女性会经血不止。脾和胃相表里,脾相当于车间,二者缺一不可,相互配合,但是他们的习性却不同,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气上升,人中气足,胃气下降,人才能顺利完成消化吸收,脾和胃的功能正常与否,其症状分别如下:
1、脾气虚时唇偏白,重则无血色,胃火上行,唇干,重则有裂纹。
2、脾气虚得太久,上牙龈萎缩,胃气虚弱久了,下牙龈萎缩。
3、脾气虚弱便溏稀,重则泻肚,胃火上行大便干硬。
4、脾气虚时四肢不温,胃火旺时人燥热。
5、胃阳不足,胃脘胀痛,呕吐清涎。肾与膀胱“肾为先天之本”肾气旺,人耳聪目明,精力充沛,颈直肤亮,可延缓衰老数十年之多;肾气虚,人易恐惧,严重者可出现精神疾病。
1、“肾主水”肾气时可调节体内水分并将多余水分及时排出体外,女性肾气衰时,体内该排掉的水份不能及时排出,造成腰以下部位虚胖甚至浮肿,若脸也肿胖时表明已相当严重了,而补充肾气,人的腰围即可减小,但体重可能不减,这是因为“肾主骨”,人的肾气足了,骨质密度便随之增加,体重也会增加。
2、“肾主毛发”,肾气足,头发浓密而黑亮,肾气不足时则头发脱落,发质枯干,所以治理脱发的根本是调养肾。肾气足颈项直挺,牙齿坚固,因为肾主骨,而牙是骨之余,肾气虚是颈椎无力挺直,重则骨质增生,因此当人到中年出现骨质增生或出现牙齿松动时,不要急于动手术,应从调肾入手,这样既能从根本上解决病患,又可保住牙齿。
3、“肾纳肺气,肺主皮毛”,肾气足可接纳肺气,肺朝百脉可养皮肤,肾气虚时令肺的肃降功能受阻,面部易生斑等,而有的人会因肾虚不纳肺气引起脸上长粉刺。
4、“肾下开窍于二阴,上开窍于耳”,肾气足,生殖功能好、听力好;而且,“肾主骨生髓”,肾气足,人精力充沛,记忆力强。肾为肝之母,肝肾同源,肝肾足者耳聪目明,肾虚易导致听力差,或耳鸣,眩晕,甚者耳聋。
补肾,首先要确定肾阳虚还是阴虚,阳虚补阳,阴虚滋阴,调反了非但达不到补肾的效果,反而适得其反,南辕北辙,肾阳虚或肾阴虚的特点分别如下:
阳虚:怕冷,手或脚易凉。阴虚:怕热,手心、脚心及其内心燥热,即“五心烦热“。
阳虚舌虚舌嫩胖,苔白;阴虚舌瘦,舌红,苔少而燥。
阴虚易瘦,阳虚易胖。
阳虚精神疲惫,阴虚燥热不安。
阳虚面色青白无光,阴虚颧红,脸呈绛色。
总而言之,美是由综合因素构成的,只有当各种因素平衡时,人才可能美,其中,首先是保持物质身体的平衡,平衡的身体会产生平衡的精神面貌及状态,精神再反过来促进身体平衡,可使人体进入良性循环。
身体平衡主要是五脏循环系统各自的平衡和相互间的平衡,五脏之间的关系相生相克,是相互促进和制约的关系,某一脏器的失衡,会引起其他脏器失衡,所以女性在追求形象和仪态美的同时,可不能舍本求末,顾此失彼。
东方贵族艾灸养生:秘方药油、药液配合药艾灸,针对风湿、颈肩腰腿疼1次见效;痛经、宫寒、月经不调、闭经、子宫肌瘤、卵巢囊肿1-3次减轻;乳腺增生、肿块、纤维瘤、囊肿1-3次变软变小;脾胃虚寒、便秘、腹泻、口臭、慢性胃炎1-3次改善。
深圳东方贵族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