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说,人生下来就是有烦恼的,人生下来就有生老病死,这很正常的。他显得比佛教徒达观多了。但是,他忽视了一点,人可以从种种不圆满、种种痛苦、种种缺陷中彻底解脱,解脱是可能的。我们最初了解到这一点的时候,实际上我们并未真实地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其实是基于对佛陀的信仰。
当我们了解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们因为对佛陀的信任,我们知道有涅槃的存在,有诸法实相的真实存在。这个盲童也如是的了解,这时具眼的老师要去引导他。他真的对颜色能产生认识的时候,其实只有一种可能,就是他自己能够看见。除了他能看得见之外,他没有任何办法能够真正亲切地了解这一点。因此这个老师的唯一目的是要引导他看得见。当然他看不见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有可能他一直在一个黑屋子里从来没有走出来过;也许他眼睛得了一种翳障,比如很多老年人得了白内障看不见;或者他是能看得见的,只不过他一直戴了墨镜,遮蔽住了,而他自己没有意识到戴了墨镜;或者是他眼睛有种种疾病,需要把疾病治好才能看到;或者视网膜脱落,需要做视网膜移植,需要手术才能看到。等等。不管怎么样,他最后需要看到,是他必须要具眼。
反过来,对于我们学佛来讲,最终我们要证得真实,我们也需要具眼。而佛法里的眼——代表智慧,即般若,你必须要具备般若,最后才能波罗蜜多,才能到彼岸,才能圆满。因此,正如盲童需要具眼才能真正了解颜色,凡夫需要具慧才能证得解脱,这就是我们所需要了解的。这个道理非常简单,但实际上很多人不了解。要具眼具慧之前,首先要完成的工作是——远离种种不能具眼、不能具慧的障碍。如果有障碍来障碍我们的话,你的智慧不能生起,你眼前的光明不能显现,这点很重要。
禅宗有个故事叫鼻头着粪。有一个人早上起来,闻到满屋子都是臭的,于是他非常勤快的打来水把所有东西都擦洗一遍,等他擦完后发现问题并没有解决,还是臭的。不但如此,他甚至走到房间外面,发现房间外面也是臭的,整个天地都是臭的。是怎么回事?于是他就去找各种各样的人问,为什么我是如此苦恼,我的生命中充满种种痛苦,我生命中很多不如意,这么臭。
我们很多人可能有同样的境遇,我们也到处去问人,到文殊院问法师:你告诉我,我的人生为什么这么不幸?直到有一天,在善知识的指导之下,或者自己发生自省,突然意识到:原来这个问题不是在外面,其实是自己鼻子上沾了一点粪。这个问题原来如此简单,但是一直没有发现。就像眼睛,它看到很远,但看不到它自己,看不到它自身的存在。我们透过我们的认识去认识一切世界,但是我们没有认识到我们认识本身是染污的、颠倒的,是种种不圆满的烦恼,与之相应的有贪、嗔、痴,有种种不正见,有根本烦恼六种,随烦恼二十种,乃至有无量的染污与之相应。原来是这样一个认识,但我们从来都是透过这种认识去认识世界的,我们没有意识到我们认识的本身就有问题。直到有一天,也许我们经过别人的开示,或者经过自己的反省,最后了解到:原来如此,发现问题了,最后把这个问题去掉的时候,好了,一切世界都正常了。
这个故事对我们有很深的启迪,因此希望我们具慧,希望我们透过慧眼看到世界的真相,使得我们的心不再在颠倒纷纭中丧失真正的自我,迷失自我,这是我们希望做到的。反过来我们就是要完成这一点,我们要断除在这个上面可能发生的障碍。要断除障碍首先就得认识障碍。修行最初的一点,就是首先意识到自己是有缺陷的、有障碍的,认识到障碍是什么,最后通过断障去证真,通过证真达成解脱,有这样一个必然的步骤。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求得解脱,但是为了完成解脱,要做的恰恰是断除障碍。断除障碍就意味着证得真实,证得真实就意味着获得解脱。表面看起来是走了一个弯路,但这不是弯路,这是捷径,这是最捷径的捷径。
我有一次在给居士们讲课的时候,我讲了很多,大家已经听得很疲劳了,终于有一个老居士忍无可忍,站起来说:“法师你不要讲了,你告诉我最究竟的、最真实的、最捷径的修行方法是什么,你一句话告诉我不就行了吗?”我非常晓得她希望我说什么,你告诉我直接念阿弥陀佛就得了,你讲这么老半天弯来绕去的。
但大家要明白,我们中国人有个特点,希望求简、求易。首先它得简单,太复杂的东西不好,大道至简,最高明的剑法——独孤九剑它没有招式;光简单不行,还要容易,简单是简单如果要念一辈子太难了,最好一下子就让我开悟;还要容易,容易不行,还要顿,非常直接;直接不行,直接了我是顿悟了但还不圆满,还要一顿悟就直接成佛,登地我都嫌慢,简易圆顿,还要圆满,这是我们中国人的特点。
但有的时候,告诉大家,两点之间的直线不一定是最近的,明白吗?我从这条路走到街的对头,这是一条直线,我走过去是最近的,噗通,掉到水沟里了,从水医院,从医院出来最后到街头已经过了好几个月了。早知如此,绕过种种障碍,最后直接趋向目标,结果那才是最近的。大家理解到这点没有?所以,要想求得真实的觉悟,首先做到的是断除障碍。佛法里有究竟法有方便法,究竟法总持法门至关重要,方便法门也不可忽视。
《唯识通论第一章》五
《唯识通论第一章》四
《唯识通论第一章》三
《唯识通论第一章》二
《唯识通论第一章》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