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戳一戳「全科学苑」,把我设为星标??
简介01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是最常见的视网膜血管病,是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中最重要的表现,是一种具有特异性改变的眼底病变,是50岁以上人群主要致盲眼疾之一。早期无自觉症状,病变发展到黄斑后始出现不同程度的视力减退。临床上根据是否出现视网膜新生血管为标志,将没有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称为非增值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NPDR),而将有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称为增值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DR)。
诊断02病史:详细询问病史至关重要。除了有无多饮、多食、多尿及消瘦等典型的糖尿病表现外,还应注意了解糖尿病的病程。病程越长,其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病率越高,程度越重。特别是有些糖尿病的发现时间并不代表真正的患病时间,因为全身症状不明显,发现糖尿病时往往实际病程已久。血糖及尿糖检查是了解糖尿病控制程度的重要依据。
03症状:早期可以没有明显症状,逐渐出现闪光感及视力减退,病变侵犯黄斑时,中心视力下降,视物变形;当发生玻璃体出血或视网膜脱离时视物模糊,甚至视物不见,如果发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会同时出现头痛、眼眶疼。所以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定期筛查眼底,及时发现病变,及时治疗。
04眼底检查:眼底检查是诊断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主要手段。微动脉瘤和(或)小出血总是最早出现并比较确切的视网膜病变的体征。带黄白色的蜡样硬性渗出斑,说明血管系统功能异常,通透性增大,血液成分溢出。而白色软性渗出则表示微循环重度紊乱,血管破坏严重。这阶段没有新生血管形成,故称为单纯型病变。随着病情的发展,在这个阶段上并发多处局灶性或广泛的视网膜无灌注,则预示不久将出现新生血管。从发生新生血管开始,即进入增殖期,说明视网膜循环对组织缺氧已不能代偿。
05特殊检查: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在眼底未出现病变以前,已有某些亚临床改变,如异常荧光形态,视网膜电生理及视觉对比敏感度等变化,均对其早期诊断有参考价值。在病变进展过程中,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各种特殊表现对该病
的诊断和分期有重要意义。
哪些糖尿病人应该检查眼底?多长时间查一次?一经确诊为糖尿病,就应了解糖尿病可能会造成视网膜损害,对于不同类型的糖尿病,开始筛查时间不同。
1型糖尿病指南建议:青春期前或者青春期诊断的1型糖尿病在青春期后(12岁)开始检查眼底,之后每年随诊。
2型糖尿病应在确诊时开始筛查眼底病变,每年随诊1次。
对于妊娠糖尿病应在妊娠前或妊娠初期3个月开始筛查。
糖尿病患者首次接受眼科检查和随诊时间为1型(10-30岁)发病后5年,每年1次;2型(31岁)确诊时,每年1次;妊娠期(1型或2型)妊娠前或早孕3个月内,每3个月一次。
治疗方案药物治疗1.长期控制糖尿病:原则上应当首先并经常将血糖控制到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
2.降低血脂:对于血脂偏高和视网膜黄斑区及其周围有环形硬性渗出的糖尿病患者,应摄取低脂饮食,并应用降血脂药物:如肝素、氯贝丁酯等。
3.控制血压:口服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卡托普利,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有减轻作用,这可能与它抗高血压作用有关。
4.导升明:据称导升明对导致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三高”因素:即毛细血管高通透性、血液高黏滞性,血小板高活性有明显的抑制和逆转作用。早期长期服用可能对预防和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有益的。
5.阿司匹林:可抑制血栓素和前列腺素代谢产物生成,抑制血小板凝集,对微血栓形成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光凝治疗激光治疗被认为是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有效方法。
冷凝治疗主要用于不适合做光凝治疗的病人或光凝治疗的补充疗法。
玻璃体切除术基本适应证:玻璃体出血及严重的增值性病变。一般认为,广泛玻璃体出血3个月以上不能自发吸收者需行玻璃体切除术。
垂体摘除基于生长激素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有关理论,多年来采用了多种垂体抑制方法,包括从外部辐射到经额垂体摘除。临床观察发现,完全或接近完全的腺垂体功能抑制(包括垂体摘除)能较快地改善不伴有严重纤维增殖改变但有严重的NPDR和活动的新生血管生长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病情。垂体摘除加上光凝治疗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眼底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编辑:赵瑞雪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