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六校联盟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语文
.1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控制论之父维纳在《人有人的用处》中谈到自动化技术和智能机器时,得出了一个危言耸听的结论:“这些机器的趋势是要在所有层面上取代人类,而非只是用机器能源和力量取代人类的能源和力量。”
维纳的激进言辞和今天普通人对人工智能的担心有夸张的成分,但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的确给未来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其中,人工智能发展最大的问题,是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问题,这催生了人工智能的伦理学和跨人类主义的伦理学问题。准确来说,这种伦理学不同于传统的伦理学,它讨论的不再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是人类与自己所发明的一种产品构成的关联,由于这种特殊的产品一旦超过了某个奇点,就存在彻底压倒人类的可能性。
实际上,对人工智能与人类之间伦理关系的研究,不能脱离对人工智能技术本身的讨论。在人工智能领域,是依从着两种完全不同的路径来进行的。
首先,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的路径。年,在达特茅斯学院召开了人工智能(简称AI)夏季研讨会,与会者探讨的是,如何将我们人类的各种感觉,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大脑的思考都变成信息,并加以控制和应用。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对人类行为的模拟,即将人类的各种感觉转化为可以量化的信息数据。
然而,在这个阶段中,所谓的人工智能在更大程度上都是在模拟人的感觉和思维,让一种更像人的思维机器能够诞生。
所以,人工智能的发展走向了另一个方向,即智能增强(简称IA)上。人工智能是否能发展出一种纯粹机器的学习和思维方式,并以机器本身的方式来进行?这就出现了机器学习的概念,它通过海量的信息和数据收集,让机器提出自己的抽象观念,例如,在给机器浏览了上万张猫的图片之后,让机器自己提炼出关于猫的概念。一旦机器提炼出属于自己的概念和观念之后,这些抽象的概念和观念将会成为机器自身的思考方式的基础,这些概念就会形成一种不依赖于人的思考模式网络。一个不再像人一样思维的机器,或许对于人类来说,会带来更大的恐慌。毕竟,模拟人类大脑和思维的人工智能,尚具有一定的可控性,但基于机器思维的人工智能,我们显然不能作出上述简单的结论。
不过,说智能增强技术是对人类的取代,似乎也言之尚早。智能增强技术更关心的是如何利用智能机器来弥补人类思维上的不足。这样,由于智能增强技术带来了两种平面,一方面是人类思维的平面,另一方面是机器的平面,所以,两个平面之间也需要一个接口技术,它让人与智能机器的沟通成为可能。今天的人工智能发展目标就是如何形成与人类交流的接口技术。从人工智能与人的关系的伦理学角度上看,人类与智能机器的关系,应是一种共生性的伙伴关系。进入老龄化社会之后,无论是一线的生产,还是对这些因衰老而无法行动的老人的照料,或许都会面对这样的人与智能机器的接口技术问题,这是一种人与人工智能之间的新伦理学,他们将构成一种跨人类主义。或许,我们在这种景象中看到的不一定是伦理的灾难,而是一种新的希望。
(摘编自蓝江《人工智能的伦理挑战》)
材料二:
去年辞世的法国哲学家保罗·维利里奥提出“竞速学”,提议要把速度作为核心研究对象。在维利里奥看来,人类文明的变化,根本上是速度的变化。从这个角度来看,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挑战,恰恰缘于速度提升:人工智能在“深度学习”上的速度、对大数据的处理速度,完败人的生物“算法”。这轮速度变化的结果是:人们正在把越来越多的决断权交给人工智能算法。
从竞速学出发,我们可以重新审视人工智能带来的威胁:在当下主权性的民族国家格局下,人工智能所带来的速度变化,正在使它实质性地拿到越来越多的决断权。
当代法国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最近提出“人工非智能”这个概念。在他看来,“人工智能时代”人类文明自身恰恰会进入“人工非智能”——一种人为导致的“系统性愚蠢”。在这个人工智能声称比你更了解你的时代,你不再耗费精力去了解恋爱对象而是通过约会APP算法帮你定位到“最适合的TA”,国家领导人不再耗费精力去深入了解国际上的伙伴与对手而依赖人工智能的大数据进行分析判断……这才是人工智能对人类文明的真正挑战。
(摘编自吴冠军《人工智能的“人工非智能”效应》)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控制论之父维纳认为智能机器人会在所有层面上取代人类,这一观点虽然夸张,却有一定伦理学依据。
B.人工智能发展的最大问题,是人工智能与人类间构成怎样的关联,这也是给人类文明带来的最大挑战。
C.如果找到了连接人类思维和机器的接口技术,就能更好地利用智能增强技术来弥补人类思维上的不足。
D.从“竞速学”角度出发,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在于机器处理速度提升,但这也带来了“系统性愚蠢”。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讨论人工智能的伦理学和跨人类主义的伦理学问题,就不能忽略人工智能究竟是模拟人类思维,还是纯粹机器学习的思考。
B.在让人工智能模拟人类大脑思维这个阶段中,如果我们修正了人类思维的定式和短板,就能给人工智能带来更加良性的发展。
C.机器提炼出属于自己的概念和观念后,再以此为基础,形成自己的思考模式,但它究竟能否脱离人类的掌控,目前还未可知。
D.智能增强技术未必会取代人类,如果我们能够让人类和智能机器形成共生性的伙伴关系,或许就可以打破老龄化社会的困境。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智能增强技术的一项是()
A.自动驾驶B.围棋机器人(阿尔法狗)
C.快递分拣机器人D.餐厅的上菜机器人
4.请结合材料内容,概括人工智能(AI)和智能增强(IA)的区别。
5.从“竞速学”的角度来看,作者认为人工智能是怎样成为“人工非智能”的?
1.A2.B3.D
4.①人工智能:将人类的各种感觉和思维转化为量化的信息数据,并加以控制利用。智能增强:通过海量的信息和数据收集,让机器提出自己的抽象观念,并以机器本身的方式来进行学习和思考。
②人工智能:模拟人的感觉和思维。智能增强:不依赖人的思考模式。
③人工智能:具有一定的可控性。智能增强:是否可控,尚未可知。
5.①大数据处理速度的提升使人们把越来越多的决断权交给人工智能算法。
②人工智能所带来的速度变化,使它实质性地拿到越来越多的决断权。
③人们越来越依赖人工智能的大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导致“系统性愚蠢”。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
B项,“这也是给人类文明带来的最大挑战”分析错误,根据材料一第2段“维纳的激进言辞和今天普通人对人工智能的担心有夸张的成分,但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的确给未来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其中,人工智能发展最大的问题,是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问题”可知“人工智能与人类间构成怎样的关联”并没有“给人类文明带来最大的挑战”。
C项,分析错误,从材料一最后一段“这样,由于智能增强技术带来了两种平面,一方面是人类思维的平面,另一方面是机器的平面,所以,两个平面之间也需要一个接口技术,它让人与智能机器的沟通成为可能”可知原文没有说“找到了接口技术,就能更好地利用智能增强技术来弥补人类思维的不足”。
D项,“在于机器处理速度提升,但这也带来了‘系统性愚蠢’”分析错误,从材料二“从竞速学出发,我们可以重新审视人工智能带来的威胁:在当下主权性的民族国家格局下,人工智能所带来的速度变化,正在使它实质性地拿到越来越多的决断权”和“当代法国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最近提出‘人工非智能’这个概念。在他看来,’人工智能时代’人类文明自身恰恰会进入‘人工非智能’——一种人为导致的‘系统性愚蠢’”可知,带来“系统性愚蠢”的不是“机器速度提升”,而是人们把越来越多的决断权交给人工智能算法。
故选A。
本题考查考生概括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
B项,“如果我们修正了人类思维的定式和短板,就能给人工智能带来更加良性的发展”分析错误,无中生有,原文并没有说“我们修正了人类思维的定式和短板,就能给人工智能带来更加良性的发展”。
故选B。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原文内容,并将内容运用于现实生活的能力。
原文中,智能增强技术是人工智能要发展出一种纯粹机器的学习和思维方式,而不是简单地模拟人的思维方式。ABC三项中的智能技术,都有属于机器的学习和思维方式。D项,只是简单地回应人类输入的路线,不存在机器学习和思维。
故选D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理原文内容的能力。
通过分析可知,本题可从材料一中筛选总结答案。从材料一第4段“首先,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的路径。年,在达特茅斯学院召开了人工智能(简称AI)夏季研讨会,与会者探讨的是,如何将我们人类的各种感觉,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大脑的思考都变成信息,并加以控制和应用”可得出人工智能是将人类的各种感觉和思维转化为量化的信息数据,并加以控制利用;还可得出人工智能具有一定的可控性;从材料一第4段“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对人类行为的模拟,即将人类的各种感觉转化为可以量化的信息数据”可得出人工智能模拟人的感觉和思维。
从材料一第6段“所以,人工智能的发展走向了另一个方向,即智能增强(简称IA)上。人工智能是否能发展出一种纯粹机器的学习和思维方式,并以机器本身的方式来进行?这就出现了机器学习的概念,它通过海量的信息和数据收集,让机器提出自己的抽象观念,例如,在给机器浏览了上万张猫的图片之后,让机器自己提炼出关于猫的概念”可知智能增强是通过海量的信息和数据收集,让机器提出自己的抽象观念,并以机器本身的方式来进行学习和思考;从材料一第6段“一旦机器提炼出属于自己的概念和观念之后,这些抽象的概念和观念将会成为机器自身的思考方式的基础,这些概念就会形成一种不依赖于人的思考模式网络”可得出智能增强不依赖人的思考模式;从材料一第6段“一个不再像人一样思维的机器,或许对于人类来说,会带来更大的恐慌。毕竟,模拟人类大脑和思维的人工智能,尚具有一定的可控性,但基于机器思维的人工智能,我们显然不能作出上述简单的结论”可得出智能增强是否可控,尚未可知。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者在原文中的观点的能力。
分析可知,本题的答案在材料二。从材料二第1段“从这个角度来看,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挑战,恰恰缘于速度提升:人工智能在‘深度学习’上的速度、对大数据的处理速度,完败人的生物‘算法’。这轮速度变化的结果是:人们正在把越来越多的决断权交给人工智能算法”可得出大数据处理速度的提升使人们把越来越多的决断权交给人工智能算法;从材料二第2段“从竞速学出发,我们可以重新审视人工智能带来的威胁:在当下主权性的民族国家格局下,人工智能所带来的速度变化,正在使它实质性地拿到越来越多的决断权”可得出人工智能所带来的速度变化,使它实质性地拿到越来越多的决断权;从材料二第3段“一种人为导致的‘系统性愚蠢’”“在这个人工智能声称比你更了解你的时代,你不再耗费精力去了解恋爱对象而是通过约会APP算法帮你定位到‘最适合的TA’,国家领导人不再耗费精力去深入了解国际上的伙伴与对手而依赖人工智能的大数据进行分析判断……这才是人工智能对人类文明的真正挑战”可得出人们越来越依赖人工智能的大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导致“系统性愚蠢”。
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