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位花甲之年却有一半的时间“模糊”生活着的阿姨为我们送来了两面锦旗,一面是给我的,感谢我为她手术,让她重获光明,另一面送给了科室,感谢医护人员对她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服务。
患者:黄阿姨
年龄:65岁
诊断:老年性白内障及陈旧性视网膜病变
三十多岁时,黄阿姨因意外右眼受了外伤,但未及时处理,直到医院检查,被确诊为视网膜脱落及视神经萎缩,此时右眼已无光感,目前的眼科医学水平已无法对黄阿姨的右眼进行治疗。失去了右眼的视力,黄阿姨只能依靠左眼生活。可福不双至,祸不单行,二十多年前她就隐约觉得左眼视力持续下降,医院检查,医生的诊断结果为眼底出血,并且还患上了白内障。
白内障手术虽是眼科的常规手术,但黄阿姨的情况与普通白内障并非同一概念:一她是独眼患者;二她的白内障程度较重,合并了严重的核性浑浊和后囊浑浊,由于白内障的遮挡,眼底病变也难以做出明确的诊断。因此,她的白内障手术风险和手术难度非常大。
医院,最终都未能手术,只能采取保守治疗。我们都知道,目前白内障最有效的治疗方式就是手术。自此以后,未能手术的黄阿姨视力日益下降,现在已基本无法独立行走,需要家人的陪同才能外出。
说起自己的情况时,黄阿姨显得非常平静。她的女儿告诉我,母亲已经习惯了这种“模模糊糊”的生活。她是个坚强的人,许多事情都自己试着慢慢做,甚至这么多年都坚持自己做饭。可遗憾的是,女儿结婚时带着新姑爷回家,妈妈只能勉强看清一个轮廓,孙子都上小学了,黄阿姨却连自己的孙子长什么模样,都从没看清楚过。
今年9月底,黄阿姨在亲友的介绍下慕名前来我科就诊。从专科情况来看,黄阿姨的疾病诊断是不难的,但手术风险高、手术难度大。并且患者的术后的视力恢复是非常难以预测的,因此我也有了很多顾虑。
可在与黄阿姨及家人的交流中,我深深的感到她对光明的渴望,她的家人也非常想圆她这一梦想。通过为他们详细的讲解了病情,她们对所患疾病有了明确及客观的认知,也对术中术后会发生的的多种情况表示了充分的理解,还有最可贵的一点——她们给了我充足的信任,在这个医患关系比较紧张的年代这种信任弥足珍贵。
从事白内障工作多年,对各种复杂、疑难的白内障手术,我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年,医院眼科升级了目前国内外最先进的白内障手术设备——Centurion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仪,还购置了白内障手术利器——蔡司OPMILUMERA手术显微镜等,从手术条件来说,为黄阿姨这样的复杂、疑难手术也提供了更好的安全保障。
所以,我们决定为黄阿姨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联合非球面人工晶体植入术。
为此,我们进行了充分的术前讨论,还制定了3个手术预案,争取争取能够让黄阿姨重获光明。
手术完成的非常顺利。术后第二天一大早,我刚到病房,管床医生就高兴地告诉我,黄阿姨的视力已经达到了0.25,我们正说着,不知何时黄阿姨已经走到了我的身边,她拉着我的手反复对我表示感谢,笑着说,现在看到我的脸非常清楚,牙齿又白眉毛又黑,非常漂亮!每一个医护人员的笑脸都能看得清楚,她太激动、太开心啦!
白内障手术后,我们已对黄阿姨的眼底病变做出准确的诊断: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仍然有治疗的机会。等白内障手术伤口恢复好后需进行进一步治疗并定期复诊,对于这一点,黄阿姨非常轻松,“你们的医术高超,我相信你们,一定配合治疗”。
后记:对于黄阿姨这名患者,我感触最深是她术后在病房休息,她的孙子去看她时发生的事。那时我在办公室里与其他医护人员进行疑难病案讨论,清晰的听见黄阿姨的病房里,她的女儿激动的说:“妈妈,你快看看你孙子,从来没有看清楚过,你快好好看看”。这时,我们都默契的没有说话,微笑了起来。
医护人员被称为白衣天使,作为为眼部疾病而生的科室,“光明使者”是眼科医护人员最贴切的称号,让患者重获光明,就是让一个家庭得到光明,这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医院眼科自年获批为贵州省老年性白医院以来,始终致力于竭尽全力治愈患者疾病,努力奋斗在脱贫攻坚路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着“一切为了病人,服务于患者及社会”这一宗旨,至今已完成扶贫白内障手术近万例,为众多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白内障患者解除病痛,逐步脱贫。这也算我们医务工作者在脱贫攻坚战线上要做的分内之事。
在工作中,我们经历过困难与不理解,也遇到无数笑脸和温暖,这一切都将鞭策我们继续进步,激发着我们的斗志,去攻坚克难,去实现更多人的“光明梦想”!
王大萍,贵州医科大学眼科学硕士,贵州省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第六届委员会委员,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医院·医院眼科工作室眼科主任、眼科副主任医师,从事眼科临床工作近20年,对眼科常见疾病的治疗,科研,教学具有丰富的经验和较高的造诣,专业方向擅长近视眼,白内障,青光眼,斜弱视等疾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
王大萍主任近视眼白内障专病专家门诊时间:每周二,周五
王大萍主任近视眼白内障专病专家门诊地点:1栋2楼眼科门诊
医院?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