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视网膜病变在糖尿病患者中的患病率达40%左右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工作年龄人群的第一位致盲性眼病
●抽烟饮酒增加视网膜病变
长沙晚报记者杨蔚然通讯员黄配
指导专家方家华
医院眼科主任、副主任医师
美国加州大学眼科博士后
据中央电视台“新闻1+1”日前报道,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超过2亿,每年增加万人;糖尿病患者万,全国1.4亿多人的血糖还在增高;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超过2亿。在我国每年死亡人数中,因慢病而死的比例达83.3%,慢病防治形势严峻。
其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威胁成年人视力的一种眼底疾病,是工作年龄人群的第一位致盲性眼病。有数据表明,在我国,视网膜病变在糖尿病患者人群中的患病率在40%左右。专家呼吁,慢性病,赶快治。
A什么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胰岛素作用绝对或相对不足引起的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诊断依据症状和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11.1mmol/L,或空腹血浆葡萄糖浓度≥7.0mmol/L,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的血糖浓度≥11.1mmol/L。
依据病因,糖尿病分为几种类型:1型糖尿病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或青少年糖尿病,我国糖尿病人群中1型糖尿病的比例低于5%。2型糖尿病又称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也叫成人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此外,还有妊娠糖尿病和特殊类型的糖尿病。
什么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方家华介绍,指糖尿病导致的视网膜微血管损害所引起的一系列典型病变,是一种影响视力甚至致盲的慢性进行性眼病。视网膜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主要发生部位,糖尿病患者血液成分改变,引起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
糖尿病可引起两种类型的视网膜病变,非增生型和增生型。非增生型患者视网膜出现动脉瘤、出血斑、棉绒斑、静脉串珠样改变,这类患者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向增生型转变。增生型患者以视网膜或视乳头新生血管为标志,玻璃体积血,纤维膜,牵拉性视网膜脱离,部分患者合并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在发病过程中,出现视力障碍,最终可完全失明。
B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
“血糖、血压、血脂,是视网膜病变发生的三个危险因素。”方家华表示,糖尿病病程是重要的发生因素,病程越长,视网膜病变患病率越高,病情也越严重。
1型糖尿病患者病程5、10、15年,视网膜病变发生率分别为25%、60%和80%。2型糖尿病5年以内者,使用胰岛素与不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中,发生视网膜病变的比例为24%和40%。患者的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浓度的水平,与视网膜病变的发生有直接关系。
另外,抽烟和饮酒,也会增加视网膜病变的进展,其他的危险因素还包括妊娠、肥胖、蛋白尿等。控制血糖可以阻止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减缓增生期病变发生进程。控制血压和血脂,对缓解视网膜病变的进展,也有一定的作用。
在治疗上,首要的是控制血糖,同时,定期随诊尤为重要,在视网膜病变早期可以使用激光或药物干预,保住中央视力,但到了晚期,视力显著下降,只能通过手术治疗。手术后大多数患者仍处于低视力,因此在适当时期采用激光治疗,阻止病变进展才是上策。
C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筛查与随访
糖尿病患者,应在随诊过程中筛查视网膜病变。方家华认为,应依据不同的类型,首次眼底检查的时间及随诊的时间,安排也有所不同。
1型糖尿病在青春期前或青春期发病,可在12岁开始筛查,青春期后发病患者,一旦确诊即进行筛查,以后每年一次或根据情况复诊。2型糖尿病在确诊时就要进行眼底检查,眼底正常者每年随诊1次,非增生型患者,每6个月随诊1次,增生型患者每2-3个月随诊1次。
糖尿病育龄妇女,计划妊娠或已经妊娠者,应进行综合性眼科检查,综合评价糖尿病视网膜病发生和发展风险。眼科检查应在妊娠早期进行,并在整个妊娠期和产后1年内,定期密切随诊。
首次体检需要检查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和眼底检查,如果有虹膜新生血管或眼压升高时,要行前房角镜检查。眼底检查的方法有两种,散瞳后眼底照相和裂隙灯显微镜下眼底检查。黄斑水肿建议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检查。
无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建议每年散瞳检查1次,即使有良好的视力且无眼部症状者,也要定期随诊。通过随访,可让患者了解检查的结果及意义,控制血糖、血脂和血压水平,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得到及时的治疗。
健康吧主:杨蔚然
如果您喜欢今日内容,就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转发给亲朋好友,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