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医院集团总院长、著名眼底病专家唐仕波教授收到一名31岁患者的感谢信,情真意切,别具一格,通篇以文言文的形式,表达了他对唐教授团队及广州医院以高超医术救治其视网膜脱落复杂眼病的感激之情。
在通讯手段高度发达的今天,这封感谢信依旧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洋溢着医患之间的浓浓深情。
提起自己的求医经历,汪先生仍觉心力交瘁:自从得了这个病,一年多医院的路上,医院回家的路上。比起路途的奔波,更让人惶恐不安的病情的反复和不确定。刚以为治好了一些,结果没多久又复发了,甚至更严重...
后来,汪先生经人推荐来到了暨南大学附属广州医院寻求救治。医院眼底病专家团队的积极治疗和耐心讲解,汪先生最终平静地接受了现实:这是一个需要终身与之搏斗、与之共存的疾病,这是一场持久战。
高度近视致网脱,三次手术后又增新问题
31岁的汪先生来自韶关,是一名双眼有超度的高度近视患者。一年前,右眼因孔源性视医院进行了玻璃体切除和硅油填充手术,但术后视力并无明显提高。因硅油是用来暂时代替玻璃体支撑眼球、抚平视网膜的,通常在术后3-6个月需依患者实际情况取出。于是,在汪先生首次网脱术后半年,进行了取硅油手术。不料,取硅油时发现其右眼复发性视网膜脱离及并发性白内障,当时手术医生只能再次为其行右眼超声乳化晶体摘除(Phaco)+硅油填充术。这时汪先生的右眼算是经历了3次手术,即便眼科手术是十分精密的微创手术,但多次手术对眼睛仍是有一定的负担和损害的。如果多次手术后便能收获一个较为好的结果,倒也有几分安慰。然而,事与愿违——医院某次复查时,发现其右眼视网膜增殖膜形成。
增殖膜不可小觑,纵有复发可能仍需手术
得知病情复发并加重,汪先生如雷轰顶为了这只眼睛,医院,已经做了3次手术了还是治不好...
医院医疗水平有限,汪先生遂被推荐到眼底病诊治水平更高更好的广州医院眼底病科寻求救治。怀着忐忑的心情,汪先生从韶关赶赴广州,找到了形态功能科主任马红婕博士看诊。年底,汪先生因左眼视网膜裂孔、格子样变性,在广州爱尔眼科进行了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治疗,当时视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尽管汪先生嘴上总说知道自己病情严重、底子不好,但他脸上的笑容难掩心中的喜悦。
经详细检查后,马红婕主任发现这时汪先生的右眼玻璃体腔硅油填充,黄斑区视网膜以及视盘前可见增殖膜,牵拉视网膜隆起。由于视网膜增殖膜的生长,患者的右眼的黄斑发生了严重的皱褶,情况不是很乐观。马红婕主任通常来说,当患者发生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时,是需要及时采取相关药物或手术处理的,否则随着增殖膜收缩、牵拉会引起视网膜的再次脱离。
但因汪先生属于“疤痕体质”,该体质通常表现为身体任何部位在受损愈合后,就有可能会出现大于原创口或持续增大的疤痕,医院可能会建议保守治疗或放弃治疗。
邀请集团总院长唐仕波教授会诊后的结果为:如果任由增殖膜继续发展,视网膜的皱褶及脱离范围会越来越大,往后治疗的难度也会越来越大。为对患者负责,纵有复发可能,我们仍决定为其手术,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当前更优的结果。
我们为汪先生详细解释了病情和手术相关事项以及术后可能出现疤痕增大的情况,在征得了汪先生的同意后,为他进行了手术。
5次手术为求光明,医学的温度从心而来
汪先生进行右眼视网膜增殖膜剥离手术后,视力有所改善。为此,汪先生还亲自写信给马红婕主任以示感谢。但好景不长,三个月后果不出所料,其右眼视网膜增殖膜再次复发。
在医院集团总院长、眼底病专家唐仕波教授再次会诊后,认为尽管情况没有上一次复发那么严重,然而仍需要手术剥膜处理。唐教授为患者解释病情,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开导患者配合手术治疗,并亲自操刀手术,为其剥离右眼视网膜增殖膜。
△术前:玻璃体腔硅油填充,黄斑区上方视网膜前增殖膜形成,覆盖黄斑区视网膜,使得黄斑区皱褶在一起;术后:玻璃体硅油填充,视网膜平伏,黄斑区视网膜舒展清晰可见。术后复查,汪先生的视力较之前确有所提高,心情也开朗许多。因硅油眼和体质问题,日后他还需进行长期治疗和随访,但经历了在广州爱尔眼科这次难忘的诊疗后,他对于自己的病情更加坦然和平和了,也做好了与之共处、积极治疗、好好生活的心理准备。唐仕波教授医学的水平是有限的,但医学的温度是无限的。医者既要医病,也要医心,让树立起患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将更有利于病情的恢复。无论这次手术后患者的病情是否还会再次复发,我认为都应尽我们最大的能力为患者争取更好的结果。只有每次都竭尽全力,争取更优,才能无愧于心,无愧于医。
唐仕波
主任医师
医院集团总院长
擅长领域:擅长各种眼底疾病的诊治,特别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部疾病、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等疾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简介:
●主任医师,国家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爱尔眼科集团副总裁、总院长
●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院长
●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眼科管理分会会长
●《中华眼底病杂志》副主编
●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美国黄斑学会、美国视网膜专家协会会员
●亚太玻璃体视网膜协会(APVRS)理事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德国洪堡基金获得者、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卫生部德育工作者、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学科带头人,《眼科学报》副主编以及《GraefesArchiveforClinicalandExperimentalOphthalmology》《中华眼科杂志》、《眼科》、《眼科研究》、《广东医学》等刊物的编委。
●共承担37项课题,其中科研项目20项,包括国家科技攻关项目2项、“”项目及“”项目分课题各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1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项、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海外)1项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5项。
●自年以来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共发表论文近篇,其中SCI收录近篇(单篇影响因子:15.05)。作为主编完成专著5部,并参编专著7部。获得发明专利3项和实用新型专利8项。
●作为大会主席,发起并成功举办7届国际视网膜高峰论坛(IRS)和首届“国际华人玻璃体视网膜专家论坛”,在业内获得了热烈反响。进一步提高了我国相关领域在国际上的影响及地位。
●原广州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副院长,眼底外科学科带头人,原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玻璃体视网膜研究室主任。
END「推荐阅读」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