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视网膜脱落 > 临床表现

探针资本行业研究遗传性视网膜疾病IR

白癜风专病专治 http://pf.39.net/bdfyy/bdflx/160308/4782761.html

致力于帮助推动医学进步的科学家和创业者

目录

《遗传性视网膜疾病基因治疗(三)》

4、基因治疗相关政策、行业规范及支付体系

4.2国内基因治疗政策梳理

4.3基因治疗相关行业规范

4.4支付体系

5、眼科基因治疗领域竞争格局

5.1SparkTherapeutics(罗氏子公司)

5.2NightstarTherapeutics(百健子公司)

5.3MeiraGTx

5.4GensightBiologics

5.5纽福斯

5.6中因科技

5.7EditasMedicine

6、主要参考文献

《免疫性疾病治疗》

1、免疫性疾病概述

2、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方法分析

2.1TNF-α单抗

2.2抗IL系列单抗

2.3BTK抑制剂

2.4其他靶点单抗与双抗

2.5CAR-T疗法

3、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市场分析

4、免疫性疾病细分病种分析

4.1自身免疫性疾病

4.2其他免疫系统疾病

4.2.1过敏性哮喘

4.2.2特发性肺纤维化

基因治疗相关政策、行业规范及支付体系

4.2国内基因治疗政策梳理

在基因治疗领域,我国在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开展相对较早,年便进行了2例逆转录病毒体外治疗B型血友病的临床试验。然而与之对应的是长久以来政策法规相对落后、内容也相对简单,对其研究过程中涉及到的具体问题未有详细的说明和规定,法规约束性不强。同时监管审批上相对松懈,比如年一款名为“今又生”的针对头颈部肿瘤P53基因抗癌药物,在临床试验仅有余例样本且没有标准III期临床试验数据的情况下,就被获批上市,宣称“全球首例获批上市的基因治疗药物”;此外还有年底让全球为之震惊的“世界首例基因编辑婴儿”事件,这些令人尴尬的“世界第一”甚至在全球范围内损害了中国科技界及相关政府机构的形象和利益。

在这样的背景下,年起,相关政府机构开始不断加强对于基因治疗领域的监管,比如年4月发布的《民法典人格权编(草案二次审议稿)》增加规定:从事与人体基因、人体胚胎等有关的医学和科研活动的,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不得危害人体健康,不得违背伦理道德。在8月22日提交的人格权编草案三审稿中进一步增加规定:从事此类活动“不得损害公共利益”。年5月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资源遗传管理条例》,在基因编辑方面根据最新形势变化做出了相应的修改和完善。国家药典委年立项,参考FDA、美国药典等对于基因治疗制品的要求,于年6月公布了《人用基因治疗制品总论(公示稿)》,对通用的技术提出了要求,为保障制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奠定良好基础,也将推动此类技术制品的产业化进程和临床应用。此外,国务院表示,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包括“基因编辑”在内的生命科学研究、医疗活动的规范和监管,今年还将加快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安全管理和生物医学新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方面的立法工作,以形成相关领域的全过程监管链条。相信基因疗法的相关技术在未来将会以更严谨的方式在国内发展。目前国内涉及基因疗法的相关部分法律法规整理如下。

表6:国内基因治疗相关部分法规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4.3基因治疗相关行业规范

除了相关政府部门的监管和指导之外,针对基因治疗这一新型疗法,国际上同样存在相关的行业联合会,在科学家和相关企业的呼吁下,为基因治疗制定生物伦理国际框架。比如NIST基因编辑协会、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以及再生医学联盟(ARM)等。ARM是细胞和基因治疗以及更广泛的再生医学领域国际倡导组织,近期主导开发了基因治疗开发人员原则声明。《原则声明》明确了使用基因编辑技术的五项关键原则,包括认可体细胞基因编辑的治疗应用研究,支持使用基因编辑标准以促进安全有效的基因编辑疗法;呼吁继续发展个国家和区域调控框架,以指导体细胞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暂停生殖系基因编辑目前在人体临床环境中的使用以及除非有关生殖系基因编辑的伦理和潜在安全问题得到充分解决,否则不支持或宽恕生殖系基因编辑用于人类临床试验或人类植入的共同承诺。该声明由13个使用基因编辑技术的共同签署,包括已有基因治疗产品上市的蓝鸟生物,华人科学家张锋创立的EditasMedicine以及ZFN技术垄断巨头SangamoTherapeutics等知名企业。

4.4支付体系

随着几款针对遗传病开发的基因治疗药物获批上市,单次治疗所需的费用不断刷新着人们的认知,史上最贵药物榜单的前三名都被基因治疗药物所占据:最贵药物为诺华旗下Zolgensma,单次费用.5万美元,第二是蓝鸟生物Zynteglo,单次万美元,第三是SparkTherapeutics旗下Luxturna,单次85万美元双眼。虽然相关药物的进一步获批,在打破寡头的市场独占性后会迫使寡头降价,但基因治疗药物本身在研发、制造工艺以及用药后对患者进行持续监测上的成本都决定了该疗法的价格在短期内仍保持在高位。因此如何支付这类价格高昂的药物,仍是一个难题。现阶段采取的方式包括支付方和药企共同协商,药企提出了分期付款,延长付款,按疗效付费等创新付费方式。

比如蓝鸟生物表示Zynteglo的全款可以在五年分期,每年支付约美元,患者在开始治疗的时候先支付20%的一次性基因治疗费用,另外80%将取决于治疗成功率。诺华同时在与保险公司达成“基于结果的协议”,商讨五年时间内的支付模式。诺华和蓝鸟等基因疗法药企提供了基于价值的定向选择,即药物在起效或分阶段几年后才接受全价,但目前美国的医疗补助和医疗保险制度并非为这些新方案而设立,患者在接受基因治疗后的支付问题上,依然会遇到多种挑战。

因此,包括IRDs在内的罕见病基因疗法的支付改革急需进行。我们对目前上市的部分罕见病基因治疗药物的支付方式、政策以及限制进行了梳理,详见下表。

表7:罕见病基因药物支付情况梳理

资料来源:FiercePharma

参考各国罕见病保障体系,美国以商业保险为主、政府医疗保健计划为补充的形式进行补助,患者可以通过商业保险公司或者药品保险经营者自愿参加处方药计划,根据药品目录下不同的层次、不同层级的药品共付数额及报销情况灵活选择。其他国家罕见病的医疗保障体系如下图所示。考虑到罕见病基因疗法能够达到的“一次治疗、终生治愈”的潜在疗效,在相关疗法价格进一步下降的前提下,相比于传统疗法,基因治疗给社会带来的总的经济负担有可能反而减小。因此并不排除国家政府或医疗补助项目在这一领域给予资金支持。综上,我们推测,罕见病基因疗法的支付方式,或许会从现有的按时间收费、按疗效收费,保险公司付费发展为多支付主体、多支付手段相结合的方式。

图16:部分国家或地区罕见病药物保障基金筹集模式

资料来源:《中国罕见病药物可及性报告》

我国的罕见病的保障体系与上述国家相比较为单一,主要是通过医保报销,国内涵盖罕见病的商业保险产品较少,相关保险保费较高、赔付条件较为苛刻。我国一些省市地区(如上海、青岛、浙江)正在探索并出台具有地方特色的罕见病药物保障模式。总的来看,加强医保谈判争取罕见病基因治疗药物进入医保目录,并建立多方参与、多方筹资的支付体系是我国未来罕见病基因疗法保障体系的发展方向。

眼科基因治疗领域竞争格局

尽管目前被报道与IRDs相关的致病基因接近个,但从第三部分临床试验梳理情况可以看出,各大基因治疗企业的管线依然集中于某几个特定的基因靶点,并且相当一部分突变热点在东西方人种中呈现出不同的发病率。疗法开发的限制因素不仅包括科研或临床上对基因与疾病的关系尚未完全揭示、靶标筛选有待进一步数据累积,同时也包括传统基因递送的治疗方式中,基因递送载体的容量限制和感染效率、新型基因编辑技术本身还并未被广泛验证的脱靶效应、同源重组效率等技术因素;病毒生产能力、质量控制等CMC相关因素;以及完善的基因药物临床前研究的动物模型及评价体系建立等。因此,随着科研、临床、生产及监管的进步,使用新型基因治疗技术(编辑工具、治疗基因的改造)+新型/不断优化的基因递送载体的组合,实现稳定生产与快速、基因治疗药物的有效评估与监管,IRDs基因疗法的前景值得期待。

基因治疗被认为可以从最根本上对相关疾病实现治愈,并且在基因疗法开发之前,许多遗传疾病的治疗基本处于无药可治的状态,临床上未满足需求巨大。EvaluatePharma于年初发布报告,预计在未来六年内,将有大约60种基因疗法产品获批。现有基因疗法临床试验中,眼部基因治疗所占比例超过1/4,可以预想在这一领域的药物获批数量将大于15个。即使IRDs基因疗法目前存在适应症有限、价格高昂以及可及性等诸多问题,眼科疾病使用基因疗法先天的优越性、在其他适应症的可扩展性、疗效预期以及世界各国政府监管机构的支持都使之受到了广泛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vviuov.com/lcbx/10609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