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视网膜脱落 > 临床表现

中大风情中山大学南校区建筑物的沧桑

现中山大学南校区是历史悠久的校园,南校区为原岭南大学所辟,自年岭南学堂迁至此地后开始营建康乐园。年院系调整时,中山大学与岭南大学之文理科合并,由石牌迁入。

绿树掩映之下,古朴红楼与现代楼宇错落有致,同学们每次到校园来上课时,醉心于优美的校园环境的同时,也被各具特色的建筑匾额所吸引,“中山大学”四字出自谁人之手?亭何以名“惺”?“黑石屋”又有怎么样的故事?等等一系列对中山大学历史的疑问,匾额上的寥寥数字,承载了中山大学沧桑变迁。

康乐园内,树影婆娑,鸟语花香,环境十分优美。主要建筑有怀士堂,永芳堂,陈寅恪故居,黑石屋,英东体育馆,明代乙丑进士牌坊等等。

康乐园

如今的康乐园,四季常绿,春之杜鹃、夏之芙蕖、秋冬之紫荆美得醉人。而回首上世纪前半叶,在广州“河南”的农田之上,一座座红砖绿瓦、朴实厚拙的建筑拔地而起,无声地见证着一所近代大学的发展和变迁。从年岭南学堂从澳门迁入到广州解放,康乐园的主要建筑多由私人或民间团体捐建。而从年第一座永久性建筑马丁堂的建成,到年神学院(今国际汉语学院所在)建筑群的落地,这些康乐园早期建筑以其“中西合璧”之美享誉于世。

中山大学南门

中山大学南门,绿瓦飞檐的牌楼在车水马龙的新港西路上显得格外端重庄雅。在老照片中,原南门处仅立双柱为门。年改建为牌楼式样,20世纪80年代重建后为现在所见的样子。

殊不知,牌楼白石匾额上的“中山大学”四字也是几易春秋。20世纪50年代,与国内大多数高校一样,匾额上的校名从毛泽东手书中集字。年,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叶剑英应中山大学之请,为学校校庆55周年题写“中山大学”校名,学校遂将其置于南门之上。20世纪80年代则改用孙中山手书集字至今。校名虽几易字体,但中山先生对中大学生“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训导却如闻始终。

孙中山纪念铜像

由孙中山先生日本友人梅屋庄吉所赠,希望通过纪念铜像宣传主义。年冬奉置于中山大学石碑旧址,年春广州市政府借置于中山纪念堂,年11月12日运至中大现址。

惺亭

惺亭是康乐园中轴线上为数不多的建筑之一。亭中悬有一口大钟,据说当年岭大学生上课以撞此钟为信号。亭子南面檐下悬有一方白色木匾,白漆已斑驳,但木匾上阳刻商承祚先生所题秦隶“惺亭”二字依旧苍劲。商老自创的秦隶笔法为这座本不平凡的亭子更添几分厚重。匾额左侧落款“一九八一年秋商承祚补书”。据岭南校友言,惺亭当年有商承祚父亲商衍鎏题写的匾额一方,后不知所终。

惺亭由岭南大学年毕业班“惺社”同学筹资捐建,以纪念史坚如、区励周、许耀章三位烈士。史坚如毕业于岭大前身的格致书院,参加推翻满清封建统治而不幸被捕,孙中山称赞其为“为共和革命牺牲的第二个健将”。年6月23日,广州爆发“沙基惨案”,造成革命群众死伤余人,死难烈士中包括有岭南大学教师区励周和学生许耀章。

平整青翠的草地间,一座蓝顶红柱的八角亭与孙中山铜像遥遥相对,无言诉说着上世纪康乐子衿的爱国情怀与民主革命热情,留给今人无限的追忆与遐思。

乙丑进士牌坊

严格来说,位于中轴线以西、十友堂以北的乙丑进士牌坊不能算是康乐园的“原生”。乙丑进士牌坊建于明朝崇祯八年(),是为表彰天启年间广东梁士济、李斯觉、罗亦儒、吴元翰、岑之豹、尹明翼、高魁等七位进士所建。

乙丑进士牌坊由砂岩砌筑,三间、四柱、五楼石,各楼下的石制斗拱承托出檐。因为有“楼”,故称“牌楼”更为贴切。石额阳刻“乙丑进士”四字,厚重端庄,彪炳岭南学术传统。从现存额坊残件上可见七位进士之名,额坊、抱鼓石等所刻的梅雀、万字纹和棱形图案等纹饰清晰可见。

牌坊原立于广州四牌楼忠贤坊(现解放中路)内。20世纪40年代广州市政府欲拓宽该马路,欲将马路上的五座牌坊移至风景区。当时的岭南大学领迁了这座牌坊。原立于格兰堂西侧,后倒塌,所幸大部分石构件仍得以保存。年,学校于现址重立该牌坊,岭南大学校友会为此捐资70多万元。

永芳堂

永芳堂有许多故事,中大师生校友并不陌生。此堂坐西朝东,面向绿草如织的中区草坪,堂前两侧置有中国近代十八先贤铜像群。其坐落之处,恰为原岭南大学四栋中学宿舍(现由南至北依次为:研究生院、学生处办公楼,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楼,法学院楼,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楼)的西面顶端位置,且不论建筑风格如何,反而强化了四栋古建筑的雁字形排列。永芳堂由姚美良先生于年捐资万元人民币兴建,年11月落成。我们从学校档案馆所藏档案中查找得知,年2月28日,筹建处在《世界建筑》杂志上征集建筑设计方案,最后评出二等奖1个、三等奖2个、佳作奖5个、鼓励奖10个。建筑界专家、校方领导和姚美良先生一致采用二等奖设计方案,设计者为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孟建民、曹彬、张宏以及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陈宁。设计方称,永芳堂由对称的外方内圆的双曲面组成,前庭舒展的两翼象征开放中的国门,直达三楼正厅的室外六十级台阶象征着国家的发展进步。

永芳堂现为学校孙中山纪念馆、历史学系所在。建筑归建筑,建筑上的匾额却大有来历。由楼东面对开两翼中央拾级而上,由外到内可见三块横匾:一方棕红色石匾嵌于堂表,选堂饶宗颐先生所题“永芳堂”劲骨丰肌,阴刻金色文字熠熠生辉;行至阶半处,举头可见孙中山先生手书“天下为公”匾额,笔势劲顺,正气浩然;步至堂前,则于门上悬一木质横匾,阴刻孙中山夫人宋庆龄于年为中山大学所题“孙中山纪念馆”,行楷简雅亦不失大气。今日,到访之人或于堂前铜像处流连,或于阶梯或草地上小憩,仰望楼匾,与伟人作一番对话。

黑石屋

黑石屋(BLACKSTONEHOUSE)位于中山大学康乐园中,是中山大学历史最悠久的建筑之一,为原岭南大学时期建筑。风格中西合璧,古朴不失雅致,是岭南风格与西洋建筑艺术结合的杰出代表。

年由美国芝加哥伊沙贝·布勒斯顿(BlackStone)夫人出资为当时担任岭南学堂(后为岭南大学)教务长钟荣光先生修建的寓所。年动工。后为纪念捐建者,称之为“黑石屋”。现主要用于学校接待贵宾之用。

陈寅恪故居

年,美国芝加哥的麻金墨夫人(Mrs.McCormick)绝不会想到,她为纪念丈夫而捐建的两层红楼会成为一方学术朝圣地。现编号为东北区号的“麻金墨屋一号”原为岭南大学附属中学校长葛理佩(H.B.Graybill)之住宅,文革前王起先生住楼下、陈寅恪先生住楼上,从此与中大学人结下不解之缘。

年,原岭南大学迎来了陈寅恪一家,他也开始了后半生为数不多的“一段有些亮色、泛起一些快乐波澜”的岁月。年至年,他在这里口述《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两部专著,总篇幅达90万字。晚年陈寅恪双目视网膜脱落,但能看到隐约的白光,学校为了让陈先生安心散步,专门设了栅栏,定期给楼北的小路油上白漆。日后,走过这条白色水泥路,亦可轻叩容、商二老的门扉。他们也曾寓居于此,一住楼上,一住楼下,形同一家。年,容庚先生撇下六十多年的老朋友先走了,商承祚先生特地叮嘱容夫人,有事打电话、或敲地板,他都能听见。那一年,商老已年过八十。

如今,踱步这条白色水泥路,“麻金墨屋一号”已在门侧挂上“陈寅恪故居”的木匾。“陈寅恪故居”五个遒劲圆健的篆体字阴刻其上,填以金粉,落款“已丑选堂题”。书法出自饶宗颐先生之手。饶宗颐著述宏丰,艺术上则以书画见长,其书法植根于古文字,真草隶篆皆得心应手,被誉为名副其实的文人书画。由他题此匾,当是再合适不过。

门前草地上的陈寅恪铜像还原了他安坐于藤椅、若闻若思的模样。岁月流金,他许是看不见了,但他的心定然于绿树成荫处静默坚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亘古流芳。

格兰堂(大钟楼)

从马丁堂往东拾级而上,就来到东北区号格兰堂。格兰堂也叫“大钟楼”,因楼顶设有报时大钟而得名。堂入口处三个大型拱券端重典雅,二楼四周的圆形玻璃花窗又添几分通透与雅致。严格来说,这栋古色古香的标志性建筑南面大门两侧所嵌之石并非匾额,两方石刻分别以中英文记录格兰堂的兴建历史。

虽无匾额,但格兰堂丝毫无愧为康乐园内标志性建筑之一。该堂由美国纽约肯尼迪夫人(又译干尼特)为纪念岭南学堂前身格致书院纽约董事局书记兼司库的格兰先生而捐建,年动工,年6月落成。原楼顶大钟为美国高利士先生捐赠。该堂一直是原岭南大学的行政办公楼,年10月中山大学迁入康乐园后,行政机关也一直在此办公,直至1年中山楼建成使用。格兰堂原为地上两层加半地下一层的三层建筑,20世纪60年代初加建了一层。

荣光堂

从马应彪招待所往南不远,不期然间会偶遇一典雅的西餐厅——荣光堂。荣光堂位于东北区号,北面正门上嵌有云石横匾一块,容庚教授楷书“荣光堂”阴刻于上,字体爽练而端庄,左下方仅有“容庚”二字落款。阴刻文字涂以金漆,与白色云石板和红砖相衬,愈显典雅。

岭南大学初期房舍多为西方人士捐建。年8月岭南大学收归国人办理后,首任校长钟荣光认为“中国人教育,我华人亦应分力承担”,改原岭南大学“以培养基督徒为主旨”为“以基督精神治校”,根据本国、本地实情与需要培养人才。故奔走世界各地,呼吁侨胞大力捐资,各方人士群起响应,兴建校舍凡数十座。岭南校友莫干生、林植豪等9人有感钟先生功在岭南,遂发起捐建大学宿舍一座,年落成,为岭大学生第二宿舍,以“荣光”之名以资纪念。

钟荣光先生70岁时自撰挽联:“三十年科举沉迷,自从知罪悔改以来,革过命,无党勋,作过官,无政绩,留过学,无文凭,才力总后人,惟一事工,尽瘁岭南至死;两半球舟车习惯,但以任务完成为乐,不私财,有日用,不养子,有徒众,不求名,有记述,灵魂乃真我,几多磨炼,荣归基督永生。”这成为他最为真实的写照。

陈嘉庚纪念堂

在马岗顶西,有相对集中的8栋红楼建筑,冠以“岭南大学附小建筑群”的名称,位于建筑区域中心、唯一有名字的即“陈嘉庚堂”。陈嘉庚堂坐落于东北区号,现为近岸海洋研究中心使用。与其他楼宇匾额多在正门上方或侧边不同,陈嘉庚堂的匾额嵌于西面正门前的小墙之上,同样是白色云石阴刻墨绿色内文,石匾上由契斋先生商承祚以秦隶题写的“陈嘉庚纪念堂”,朴拙有力的笔画显示出商老用笔如刀,古朴中有峻利之势。

陈嘉庚堂是由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捐资兴建的,作为当时岭南大学附属小学礼堂,于年6月落成。为纪念陈嘉庚先生对教育事业所做的贡献,将该礼堂命名为“陈嘉庚堂”。年中山大学迁入康乐园后,附小亦设于此,中大子弟的“童缘”便由此展开。

张弼士堂

在大王椰子树的掩映下,张弼士堂安于校园中区一隅。曾经的楼堂正门已被封上,改从楼东侧进入。而南面上方嵌入一方白色石质竖匾。匾额中间阴刻小篆体“张弼士堂”,字体娟秀古雅,笔法韵味悠长。匾额右上方题有“一九八一年秋九月”,左下方落款为行书“商承祚”及商老印章,“承”字已有些斑驳。

张弼士堂建设的费用主要为张弼士夫人张朱澜芝、儿子张秩捃按张弼士先生遗愿捐赠,另有11人捐款达1千元,留名于堂内。此堂取“张弼士”之名,盖因印尼华侨张弼士曾积极支持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热心捐资办学,并在晚年立遗嘱捐助岭南大学。张弼士先生过世后,其夫人及儿子以其名义捐建此楼。该楼由曾任美国建筑师协会主席的埃得蒙茨设计,于年建成。

红墙绿瓦、中西合璧。您发现没有?余志教授主编、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康乐红楼》函套封面所用图片,便是从此堂东门侧边所拍摄。抛却司空见惯,换一个角度,砖石与草木在光影的勾勒下,展现出康乐园绝佳的景致。

马应彪招待所

东北区号,一栋有着拱形门窗的红砖楼是当年“最新最靓的招待室”。正门上方嵌着一方白色石匾,匾上阴刻着几个颇为难辨的金文,清秀隽美、结构严谨、粗细均匀的书体具足象形的古朴灵动,这便是由商承祚先生题写的“马应彪招待所”。

当时岭南大学没有招待所,为解决招待来宾和小聚会用房,岭南大学首位华人校董马应彪先生捐资兴建了一栋招待所。为纪念捐赠者,被称之为“马应彪招待所”,也叫“马应彪招待室”。该建筑于年落成。

古老的建筑总会有点故事。据传年陈炯明叛变,孙中山先生曾在此楼内避难。马应彪招待所南面山墙上的弹孔或为这一传说的“印证”。究竟传说是否为真,那就留待有心人去考证吧。

北门牌坊

康乐园有条纵贯南北的中轴线,南起南门牌坊,北至北门牌坊,这在岭南大学时期便已确立。沿中轴线一路向北,出了北门,便到了珠江边。无论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江中畅游,还是如今信步或乘船经过此处,广州人和中大人对北门牌坊不会陌生。

影像告诉我们,原岭南大学在北门江堤立有牌坊一座,上有“岭南大学”四字。年院系调整中山大学迁入康乐园后,北门牌坊上的字样改为毛泽东手书集字“中山大学”。文革期间该牌坊倾斜倒塌。直至1年,由广州市政府投资建成中大北门广场,除岿然矗立的中山大学牌坊外,还加入中大校徽、校训、校史等元素,保持学校临江格局之外守护了大学的精神和传统。

若论及此牌坊,已是依样重建。中山大学原牌坊位于五山路斜坡处,建于年,既融合了西方建筑的风格,在细部装饰上又兼有中国传统元素。牌坊正面额板上原有邹鲁校长手书“国立中山大学”六个正红楷字,自院系调整中大迁出石牌后,额板上的字改为毛泽东手书“为人民服务”保存至今。现中大北门牌坊恢复了邹鲁校长手书校名,彰显华南第一学府的涵养与气度。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EDP教育中心

EDP(ExecutiveDevelopmentPrograms)即高层管理者培训与发展项目,是为满足高层管理者的知识需求而设立的非学位教育项目。中山大学岭南学院EDP教育中心自年成立以来,已为广东乃至全国各地政府、企事业单位开设各类培训班数百期,培训的学员近4万名,汇聚了政、商界的精英人脉资源。

近期开班信息

一、公开课程

①工信部中小企业领军人才班(年夏季班)

开班日期:年6月

②两岸精英国学智慧高级研修班(第1期)

开班日期:年5月24日

③EMBA课程总裁研修班(第38期)

开班日期:年6月14日

④MBA课程研修班(第59期)

开班日期:年5月17日

⑤金融投资与资本运作研修班(第6期)

开班日期:年6月

⑥财务总监高级研修班(第14期)

开班日期:年6月

⑦营销管理高级研修班(第5期)

开班日期:年6月21日

⑧CIO(首席信息官)高级研修班

开班日期:年5月24日

二、定制课程

根据企事业单位实际需求量身定制个性化培训课程,不定期开班。

①企业定制培训课程

②政府定制培训课程

欢迎登录中心网站或







































预防白癜风复发最有效的方法
北京白癜风主治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vviuov.com/lcbx/1054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