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米粒。新拍的《白蛇传》出了一批老戏骨,一群平均年龄十岁不到的演员撑起这一部经典神话爱情剧,不知剧评如何。但《千年等一回》的音乐一响,总让我想起,白娘子和许仙唯美的爱情。雨中借伞,雨中送伞,雨中共伞,一幕幕诗情画意,其实是深情厚谊。
说到爱情,不能不提到情感“晚熟”的陈寅恪。
▲陈寅恪年轻气盛的时候,大约是个不婚族。
他十三岁东渡日本,后游学欧美,二十余年潜心学问,能读十四种文字,会说五国外语,能听懂八种语言,是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四导师之一,被历史学家傅斯年认为是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虽然内心对才子佳人的梦幻爱情有向往,但对寻常的柴米油盐没有期待,所以身为大龄青年,陈寅恪却丝毫不着急。但母亲的去世,加之父亲再三催促,年,38岁的陈寅恪终于决定和聊得来的红颜唐筼女士订婚,从此用一生履践他的第四等爱情。
▲陈寅恪的第四等爱情:为夫妇终身而无外遇者。
陈寅恪是通学之才,但唐筼也不差,出身于书香门第,从小饱读诗书,才艺俱佳,是当时有名的才女。但从结婚后,陈寅恪专攻学术,而唐筼将毕生的智慧和心血,花费在照顾丈夫的饮食起居上。而此前,唐筼亦不识柴米。但陈寅恪是老把油灯打翻的书呆子,唐筼只好学着下厨、养花、种菜、育儿,协调大家庭的人际关系。
II:陈寅恪喜欢吃面包,唐筼就自制烤面包架。
陈寅恪体弱多病,唐筼就买来母山羊,
每天学着挤奶,每次挤满一碗羊奶,身患心脏病的她早已
头晕目眩。
抗战后期,陈寅恪神经衰弱加剧,又因读书用眼过度,导致视网膜脱落,壮年目盲,唐筼不仅要打理家务,还充当了丈夫的助手,查阅资料,诵读报纸,还有家中书信的回复。甚至后来文革时期,陈寅恪被判“反动”的反思检讨报告,一字一句一笔一画,都由她代笔。而那时,陈寅恪已摔断右腿股骨,住院大半年后,股骨不能长合,瘫在床上。
年,在两人的结婚纪念日,陈寅恪题诗曰:“同梦葱葱廿八秋,也同欢乐也同愁。”唐筼步原韵和道:“甘苦年年庆此秋,也无惆怅更无愁”,以此表达夫妻间无悔的爱情。
▲陈寅恪与妻子唐筼的日常。
见证过父母爱情的我,也深知,找到一个一辈子风雨同舟的人到底有多幸运。他们虽不像陈寅恪和唐筼,饱受大时代的折磨,但琐碎的抱怨和甜蜜,却像细沙填于瓶中,渐渐完满。
II:生日时,为对方下厨,打造烛光晚餐;
半夜生病了,医院;
下大雪时,两人也像孩子一样,堆雪人扔雪球。
偶尔也有口角,说某事处理不当,某句话又刚好冲出口,
也会冷战几日,但从未说分手。
一晃,儿女都已立业。从如花的年纪,走向半百花甲,风雨与共,为对方撑起一片晴天。第四等爱情没有那么多玄幻色彩,但为对方的付出都在日常点滴,不胜枚举。在如花的年纪,在风雨飘摇或小雨稀疏的人生里,有你也有我,多幸运。这大概是每个对爱情有期待的人对爱的最大向往。
蕉下用黑色的庄重,
和碎花的绚烂,
为有情人撑起一片蓝天。
但愿你们的爱情发生在如花的年纪,
从此风雨无阻,一生同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