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视网膜脱落 > 疾病危害

高度近视的危害和预防

最近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全球约有1.63亿人患有高度近视(占总人口的2.7%),而预计到年,这一数字将会增长到9.38亿(占总人口的9.8%)。在区域分布上,亚裔人群的高度近视患病率远高于非亚裔人群。

我国就是一个典型的高度近视高发国家,而且我国青少年的高度近视患病率在6.69%~38.4%之间,呈现出年轻化趋势。高度近视常导致永久性视力损害,甚至失明,目前已为我国第二大致盲原因。因此,重视高度近视的防控,规范和提高我国高度近视的诊疗水平,是当务之急。

什么是高度近视眼?高度近视是指近视度数大于6.00度(儿童大于度)以上的屈光不正状态。高度近视分为两类:一类是单纯性高度近视,其近视度数高,但成年以后可趋于稳定,并且不伴有导致不可逆视觉损害的眼底病变;另一类是病理性近视,表现为近视终生进展,可出现不可逆的视觉损害和眼底病变,并伴有眼轴不断地过度增长(26.5mm)。

高度近视都有哪些危害?

1、视力下降

针对于单纯性近视,近视度数越高,远视力下降越明显,视近清晰距离越近,但是矫正视力正常。病理性近视的远近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并且度数会随着病程的进展不断加深,矫正视力也会不断地下降。

2、视疲劳

特别是在高度近视眼中,短时间的阅读就能造成视力疲劳。表现为用眼过度后出现重影、闪光感、畏光、眼干、眼痒、眼异物感和眼部酸胀等症状。

3、眼位改变

高度近视眼由于视功能被破坏,长时间导致视物不清,可以造成眼位偏斜,严重的眼位偏斜需要手术治疗。

4.视物重影、变形

病理性高度近视常常会引起眼底的病变,如黄斑裂孔、黄斑劈裂和视网膜脱离等眼底病。

5、遗传

通常高度近视有一定程度的遗传性,如果父母双方都有高度近视,孩子出现高度近视的几率在90%以上。如果父母一方有高度近视,另一方视力正常,孩子患有高度近视的几率10%-15%。

6、飞蚊症

玻璃体变性、液化形成的漂浮物投影在视网膜上引起的黑影飘动的感觉,似有蚊虫在眼前飞动,可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多。

7、后巩膜葡萄肿

近视度数越高,后巩膜葡萄肿的发生概率就越高,约77.1%。临床表现为眼球后极部向后扩张,视神经和黄斑周围视网膜变性萎缩,矫正视力急剧下降。

8、视网膜萎缩变性、出血和裂孔

由于眼轴变长,后巩膜葡萄肿等因素,高度近视患者容易出现视网膜萎缩变性,当萎缩累及黄斑时,可能出现黄斑出血,裂孔,视力严重下降,且有中心固定暗点。黄斑出血吸收后,新生血管可能会再次破裂,再出血,这样重复多次局部会形成瘢痕,导致黄斑变性,黄斑变性会永久性损害视力。

9、视网膜脱离

这是比较常见的并发症,俗称“网脱”。由于眼轴变长,眼球后半部变薄,视网膜,脉弱膜萎缩变性,出现裂孔,引发出血和范围不等的视网膜脱落,导致视力丧失。临床表现为突然视物模糊,变形,有黑影遮挡,严重者可导致失明。

10、青光眼发生几率高14倍

高度近视患者眼球结构例如巩膜、视网膜、脉络膜等会变薄,对眼压的抵抗力会变弱,若眼压上升,很可能会损害视神经导致青光眼的发生。

11、白内障几率高3倍

高度近视患者眼内营养代谢不正常,使晶状体的囊膜通透性改变,晶状体营养障碍和代谢失常而逐渐发生浑浊,视力逐渐减退产生病发性白内障。

12、视网膜下新生血管

发生率5%-40%。表现为后极部视网膜下新生血管,引起出血,影响视力。

正常眼底

高度近视眼底

高高度近视的预防和治疗

1、作息规律、科学用眼

保证有足够的休息时间,保证大便通畅,避免剧烈咳嗽。避免长时间看书、写作、上网、打字、看电视、玩游戏机、熬夜等。积极干预日常用眼习惯,寻找引起高度近视的病因,尽可能纠正发病原因,如改正不良坐姿、写字姿势、握笔姿势,避免过度接触电子设备,部分女孩喜欢留刘海,长刘海遮挡部分视线易造成度数增加形成高度近视;

2、户外活动

应该多进行户外活动,使眼睛从中解脱出来。户外的自然光线会减少眼睛对近物的聚焦,从而降低患近视的可能。但不宜从事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

3、注意饮食均衡

避免过多进食甜品,可以多吃富含维生素A、胡萝卜素的水果或者蔬菜,比如有菠菜、胡萝卜、番茄、南瓜等。此外,水果里可以多吃蓝莓,由于蓝莓中富含花青素,这种物质对于眼部抗氧化作用非常有效,可以起到一定保护视力的作用。另外,也可以吃含有维生素B的食物,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3、


转载请注明:http://www.vviuov.com/jbwh/1062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