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抗疟药(氯喹、羟氯喹)广泛用于控制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疾病以来,随着其用药病例数的增加和用药时间的延长,氯喹和羟氯喹的毒性反应也成为人们的焦点。这些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皮肤和头发受损、神经肌肉异常和眼部病变等,其中尤以视网膜损害最受临床医生瞩目。年首先发现了氯喹相关的视网膜病变,从而限制了氯喹的广泛应用。HCQ亦可引起视网膜病变,普遍认为常规剂量的HCQ眼部毒件较氯喹低。迄今氯喹相关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不明,早期视网膜病变停药可逆,晚期病变无有效治疗。
近年来,临床对抗疟药毒性和疗效做了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只要合理用药及监测,视网膜病变是可以避免的,客观评价羟氯喹致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为临床上合理用药提供了有效可靠的依据。
医院风湿科免疫医生共检索到可能相关的文献篇,根据题目排除不符合标准的篇,初步筛选出32篇文献。根据文献内容又排除了11篇文献,最后纳入符合条件的文献21篇,均为年至年发表的英文文献,其中前瞻性研究11篇,回顾性病例分析10篇。纳入研究病例数总共例。羟氯喹剂量为-mg/d,用药时间为3-个月。21篇纳入文献中羟氯喹致视网膜病变的基本信息见下表。
视网膜病变发生率:在21项临床研究中,共有例患者接受羟氯喹治疗,有25例发生视网膜病变,视网膜病变发生率为0.48%,其中前瞻性研究中视网膜病变发生率为0.43%(11/),回顾性研究中视网膜病变发生率为0.53%(14/)。用羟氯喹后出现视网膜病变的时间3-个月不等,平均用药时间为(63.5±56.5)个月,羟氯喹的平均剂量为(7.6±3.4)mg/(kg·d);非视网膜病变发生率:21项临床研究中,有10篇(前瞻性研究7篇,回顾性研究3篇)对角膜沉积和眼调节反射障碍进行了评价,纳入的患者总数为例,羟氯喹的每日剂量均≤6.5mg/kg。
氯喹和羟氯喹与黑色素有很高的亲和性。因此,易于在富含黑色素的组织如视网膜、虹膜睫状体等组织中沉积。羟氯喹较氯喹的视网膜损害发生率低,主要与其不通过血-视网膜屏障有关。羟氯喹致视网膜损害的发生可能与以下机制有关:
(1)羟氯喹在视网膜色素上皮聚集并结合黑色素颗粒;
(2)视网膜色素上皮吞噬功能的缺乏和感光受体外层脱离;
(3)髓样体在细胞内聚集影响视网膜色素上皮代谢;
(4)视网膜上皮细胞功能不足导致视椎及视杆细胞丢失。
视网膜病变是羟氯喹的主要不良反应,但其发生率相对较低,如能在治疗过程中选择合适剂量及定期进行眼科检查(尤其是高危人群),可以避免不可逆的视网膜病变的发生,早期发现病变,早期停药。因此羟氯喹可为一种安全有效控制病情的抗风湿药。
文章内容选自粉乐
如有不妥请及时与后台联系
sle互助圈公众
下载觅健APP软件
把希望带给需要帮助的人
点击“阅读全文”下载APP,了解更多详情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北京中科白颠疯医院北京看白癜风哪个医院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