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ofprematurity,ROP)原称晶状体后纤维增生症(RLF),年由Terry首先报道,当时发现早产患儿晶状体后有白色纤维组织而命名。研究表明本病与早产低出生体重以及吸高浓度氧气有密切关系,是由于早产儿视网膜血管尚未发育完全,产生视网膜新生血管及纤维组织增生所致。晶状体后纤维增生症是严重ROP的晚期瘢痕改变,年世界眼科学会正式将该病定名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二、病因:
1.早产儿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低出生体重是发生早产儿视网膜病的根本原因,出生体重越低、胎龄越小,ROP发生率越高,病情越严重。
2.吸氧:早产低体重儿由于呼吸系统发育不成熟,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生后给予一定量的氧气吸入才能维持生命。多数学者认为吸氧与ROP存在一定关系,但有些早产儿不吸氧也可发生ROP,因此,也有人提出相反的观点,认为适当吸氧可延缓ROP的进展。因此,吸氧与ROP的关系非常复杂。取决于吸氧浓度、吸氧时间、吸氧方式、动脉氧分压的波动以及对氧的敏感性等。
3.其它:基因差异及种族、贫血与输血、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暂停、感染等。
三、临床表现:
1.按区域定位:将视网膜分为3区。
Ⅰ区:以视盘为中心,以视盘到黄斑中心凹距离的2倍为半径的圆内区域,ROP发生在该区者最严重。
Ⅱ区:以视盘为中心,以视盘至鼻侧锯齿缘距离为半径,Ⅰ区以外的圆内区域。
Ⅲ区:Ⅱ区以外的颞侧半月形区域,是ROP最高发的区域。
2.按时钟钟点定位病变范围:将视网膜按时钟钟点分为12个区域计算病变范围。
3.按疾病严重程度分为Ⅰ-Ⅴ期
Ⅰ期:视网膜后极部有血管区与周边无血管区之间出现一条白色平坦的细分界线。
Ⅱ期:白色分界线进一步变宽且增高,形成高于视网膜表面的嵴形隆起。
Ⅲ期:嵴形隆起愈加显著并呈粉红色说明新生血管不仅长入嵴内且发展到嵴上。此期伴纤维增生,并进入玻璃体。
Ⅳ期:部分视网膜脱离,根据是否累及黄斑可分为a、b两级。ⅣA为周边视网膜脱离未累及黄斑,ⅣB为视网膜脱离累及黄斑。视网膜脱离多属牵引性,但亦有渗出性。
Ⅴ期:视网膜全脱离,常呈漏斗型,可分为宽漏斗、窄漏斗、前宽后窄、前窄后宽4种。此期有广泛结缔组织增生和机化膜形成,导致晶状体后纤维膜。
4.特殊病变:
①附加病变(plus):后极部视网膜血管出现怒张、扭曲,或前部虹膜血管高度扩张。附加病变是ROP活动期指征,一旦出现常意味预后不良。
②阈值病变(thresholdROP):ROPⅢ期,处于Ⅰ区或Ⅱ区,新生血管连续占据5个时钟范围;或病变虽不连续,但累计达8个时钟范围,同时伴plus。此期是早期治疗的关键时期。
③阈值前病变(prethresholdROP):包括2种情况。若病变局限于Ⅰ区,ROP可为Ⅰ、Ⅱ、Ⅲ期;若病变位于Ⅱ区,则有3种情况:Ⅱ期ROP伴plus;Ⅲ期ROP不伴plus;Ⅲ期ROP伴plus,但新生血管占据不到连续5个时钟范围或不连续累计8个时钟范围。
④Rush病变:ROP局限于Ⅰ区新生血管行径平直。Rush病变发展迅速,一旦发现应提高警惕。
⑤退行期:大多数患儿随年龄增长ROP自然停止,进入退行期。此期特征是嵴上血管往前面无血管区继续生长为正常视网膜毛细血管,嵴逐渐消退周边视网膜逐渐透明,。
四、筛查:
1.筛查对象:年《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明确了我国ROP的筛查对象:①胎龄<34周或出生体重<g的早产儿;②出生体重>g的新生儿,但病情危重曾经接收机械通气或CPAP辅助通气,吸氧时间较长者。
2.筛查时间:
(1)首次筛查时间:
①胎龄22-27周,矫正胎龄至31周时首次筛查,
②胎龄28周以上者,统一于身后第4周行首次筛查。
(2)随访时间:如下图。
3.筛查方法:一般用间接眼底镜或眼底数码相机检查。
五、治疗:
1.治疗时间:Ⅰ、Ⅱ期病变为疾病早期,一般不需要立即治疗,需严密观察;Ⅳ期和Ⅴ期为晚期病变,治愈成功率较低,视力损害和致盲发生率均非常高。Ⅲ期为治疗的关键时期,如发现Ⅲ期病变立即开始治疗,疗效比较好,大部分可避免致盲。、
2.治疗方法:冷凝治疗、激光光凝治疗、巩膜环扎术、玻璃体切除手术、内科治疗等。
六、总结:
对于胎龄<34周或出生体重<g的早产儿及出生体重>g的新生儿,但病情危重曾经接收机械通气或CPAP辅助通气,吸氧时间较长者,应进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及时发现问题,并适时进行治疗。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