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北京星光影视城录制大厅,医院、医院、医院、中医院、医院、医院的中西医眼科专家,开展了一场临床眼科中西医治疗的经验交流。通过近3个小时的典型病例讨论,中医院谢立科教授主持的眼科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病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得到了与会西医专家的高度认可,确认了瘀血型治疗的中医药优势。专家精彩的讨论博得了现场阵阵掌声。以上交流来自于由健康报社主办、健康报促进中医药发展联盟策划制作的“杏林大汇”系列中医优势病种中西医交流医学视频第一期的现场。“杏林大汇”是国内首次以中医药优势病种为主要内容,中西医交流为主要方式,视频播出为传播形式的创新性活动。该系列节目从年10月开始到年10月将推出50集,基本囊括中医临床优势病种的主要内容,全国各临床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将参与节目录制。
(节目时长1小时零5分,请在Wifi下观看)
本期《杏林大汇》专家团队
谢立科教授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眼科专业委员会执行会长,学科带头人,中医院中西医结合眼科主任医师,科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
谢立科教授,中医院玻璃体视网膜病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博士后研究生导师。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眼科学学科带头人。
社会兼职: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眼科专业委员会执行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两届副主任委员,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自然基金、北京市自然基金及多个省自然基金评审专家等职。
一直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眼科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擅长玻璃体、白内障等眼科显微手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眼病。多年来主持各类课题11项,参与课题10余项,获科技进步奖7项,发明眼科专利4项。目前在研课题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多项。主编、副主编、编著著作10本,参编14本。在核心等专业杂志发表学术论文余篇;在《健康报》、《人民日报健康时报》、《中国中医药报》等国家及省级报刊发表科普论文余篇。8年被中国中医药学会评为“全国优秀中医健康信使”,年中国中医药学会评为“全国科普金话筒奖”。年所领导的科室荣获“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状”。年国家卫生计生委直属机关党委“优秀共产党员”等光荣称号。
祁宝玉教授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分会顾问
祁宝玉教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工作40余年,曾先后师从中医名家唐亮臣、韦文贵、唐由之门下,深得真传,对诊治多种眼科疑难重症,经验丰富,疗效显著。曾先后撰写多部眼科专著,并在国内重要期刊杂志发表论文40余篇。
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分会顾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中心评审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眼科研究课题评审专家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专家,并兼任中国中医眼科杂志编委。
擅长整体辨证论治眼科疾病,如老年眼底黄斑病、眼底出血、糖尿病眼底病、眼肌麻痹、葡萄膜炎、视神经疾病、青光眼、老年性白内障、角膜病等。
庄曾渊教授
中医院原副院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
庄曾渊教授,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专家,现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中医眼科杂志主编。享受政府专家特殊津贴。
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到中国医院眼科工作。
年7月~年7医院眼科进修。
.6-.6在日本大阪大学医学部作为访问学者,研修葡萄膜炎免疫病理学。开展了眼科免疫性疾病和眼底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研究,重点对Behcet病、春季角结膜炎、视网膜色素变性、老年性黄斑变性、高度近视、眼底病变和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等疾病进行了长期观察。参加“著名中医陆南山诊治经验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获年度中医管理局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参加“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获得中医管理局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课题“血虚证视功能和视网膜血循环的研究”、“视网膜色素变性基因型和临床证侯的相关性研究”、“活血中药对视网膜脉络膜血流及平滑肌细胞舒缩影响的分子机制研究”等项。“补肾益气养血中药抗感光细胞凋亡及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研究”获9年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
年获得北京市卫生系统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0年被评为中央国家机关优秀共产党员。
吴星伟教授
上海交通医院眼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联眼科专委会副会长等职务
吴星伟教授,上海交通医院眼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曾先后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师从张承芬、唐由之二位中西医眼科大家,年获中国第一位中西医结合眼科专业博士学位,擅长眼底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与研究,曾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学基金与奖励,现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联眼科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等职务。
邱礼新教授
北京医院眼科中心中医眼科主任、中华中药学会眼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邱礼新教授,北京医院眼科中心中医眼科主任,副主任医师,眼科学硕士、中医眼科学博士。中华中药学会眼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中西结合眼科研究所副所长、第三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均师从于首届国医大师、眼科名家唐由之先生。
从事及学习中医眼科20余年,热爱中医眼科事业,精研《伤寒杂病论》多年,临床多运用经方治疗眼病。
周剑教授
北医院眼科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师承祁宝玉教授,韦氏眼科学术继承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眼科重点专科和重点学科负责人。
周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医院眼科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眼科重点专科和重点学科负责人。年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年曾到美国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市Vaughan眼科中心进修学习。从事眼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近30多年。
目前负责北京市自然基金项目1项,作为为课题人已完成国家自然基金和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项目各1项。近年以来,在国家级学术刊物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0余篇,SCI论文1篇。编写著作10部,主编1部,副主编3部。获得7年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奖二等奖1项和7年北京中医药大学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已培养博士及硕士研究生十余名。多年来担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七年制《中医眼科学》主讲教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和南阳理工大学联合办学双学位班《中医眼科学》主讲教师,9年评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优秀教师。全国中医药行业“十三五”高等教育规划教材《中医眼科学》和《中西结合眼科学》两部教材副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眼科学》编委,人民卫生出版社英文版《中医眼科学》编委及配套光盘主编,《中国中医眼科杂志》编委。
现任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眼科专业委员副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业委员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副主任委员及候任主任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刘铁城教授
主任医师、副教授,医院眼科副主任,眼科二病区(眼底病区)主任,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年就读于西安第四军医大学空军医学系。年分配到医院眼科工作,主要从事眼显微外科的手术治疗以及眼底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特别是对复杂视网膜脱离、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复杂眼外伤、黄斑前膜和玻璃体出血等为主的眼后段疾病的临床诊治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对白内障超生乳化和青光眼有较高水平。近年来,不断探索和尝试新业务、新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2年,在国内首先提出“应用大剂量尿激酶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并获得较好的溶栓效果。在国内率先开展“放射状视神经切开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临床研究”和“曲安奈德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引起的黄斑囊样水肿”,并对多种治疗手段有较深入的比较研究。目前,在对“视网膜色素变性(夜盲)、高度近视等眼遗传性疾病进行致病基因鉴定及功能研究。现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眼病理学组委员、《中华眼底病杂志》编委,是《解放军医学杂志》、《军医进修学院学报》、《中国激光医学杂志》等杂志审稿人。发表论著32篇,主编中华医学会系列教学片《玻璃体显微手术学》一部,参加编写《眼创伤学》和《眼外伤诊疗指南》专著二部。承担院、部级课题4项,是国家科技部十五攻关课题“黄斑孔视网膜脱离治疗模式研究”分课题负责人,军队十一五专项课题“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遗传家系基因定位研究”的课题负责人,是院创新课题“放射状视神经切开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临床研究”和“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基因筛查研究”的课题负责人,7年“濒危眼外伤的救治研究”获全军医疗成果二等奖,年“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新技术研究”获医院医疗成果二等奖。于伟泓教授
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擅长:黄斑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脱离/各种眼底出血的个体化治疗/包括手术/注药和激光治疗等。白内障手术技术娴熟/可以前后节联合手术。
执业经历:于伟泓,副主任医师,眼科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医院眼底专业副教授。1年毕业,师从著名眼底病专家董方田教授,擅长各种眼底病和白内障的个体化治疗。曾于5年-6年在美国进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研究。9年赴广东和青海参加卫生部和香港“健康快车”扶贫项目,短期施行白内障手术余例。年在新加坡国立医院学习眼底病和白内障临床工作,擅长眼底病尤其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各种眼底出血的激光、手术治疗以及白内障的手术治疗。医院任顾问医生,年在美国Duke眼科中心学习。
目前担任《眼科学报》编委、《中华眼底病杂志》通讯编委,中国微循环学会眼微循环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海峡两岸卫生交流协会黄斑学组委员兼秘书,中国中西医结合委员会眼科分会委员。《协和OCT图谱》副主编、《玻璃体切除手术》主要编写人员、第二版《眼底病学》编委,并参与翻译《角膜病》《美国眼科临床指南》等。在国际国内发表文章30余篇,多次参加国际国内会议交流,参与或主持多项教育部、院校级科研基金,获多项奖励。
郝晓凤博士
副主任医师,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师从惠延年教授。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传承人,导师:唐由之。北京市第三届西学中高级研究班博士,导师:谢立科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从事眼科临床及科研工作10余年,具备一定的临床、科研及带教能力。擅长白内障,青光眼等眼科显微手术,擅长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眼底出血性疾病及干眼、功能性溢泪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擅长眼科常见病及多发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主编《眼外伤的诊断与处理》专著1部,发表SCI及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院内课题2项,参与课题7项。
“舒肝养阴法治疗干眼的临床与基础实验研究”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排名第二。
本期《杏林大汇》病例摘要
病史
姓名:张某某,男,75岁
主诉:左眼视力突然下降2月,外院诊断为左眼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左眼黄斑水肿。给予曲安奈德注射液40mg,左眼球旁注射1次。自觉无效。
专科检查:视力:
右眼:0.8;
左眼:0.12,矫正不提高。
双眼角膜清,前房中深,瞳孔对光反射正常。RAPD(-);右眼晶状体混浊,左眼人工晶体位正,双眼玻璃体轻度混浊。
眼底:右眼:视盘边清、色淡红,C/D≈0.3,视网膜A/V≈1:2,黄斑中心凹反光未见。
左眼:视盘高度水肿,视网膜静脉扩张迂曲,全视网膜火焰状出血,波及黄斑区,黄斑区出血水肿。
眼压(NCT):右眼12.6mmHg,左眼11.4mmHg。
脘闷食少,口渴,不喜饮;舌质暗有瘀斑、苔白腻,脉弦涩。
既往史:无高血压病、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等病史;
无长期用药史,无食物过敏史。
行FFA检查,患者荧光素钠过敏。
个人史:无烟酒等不良生活嗜好。无传染病史。
实验室检查:各项化验无特殊异常。
辅助检查
影像资料
年9月24日
视野
视野
西医诊断:1.左眼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2.左眼黄斑囊样水肿
中医诊断:左眼暴盲
辨证:痰瘀互结
治疗
治法:祛瘀化痰、通络明目
桃红四物汤合二陈汤加减
桃仁10g红花6g生地15g赤芍10g
当归12g川芎8g陈皮10g半夏10g
茯苓12g三七粉(分冲)6g鸡内金20g防风10g
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2次温服(×3w).
雷珠单抗0.05mg,左眼玻璃体腔内注射
血栓通注射液mg+0.9%氯化钠注射液ml/静滴Qd×14d.
血栓通注射液mg+氯化钠注射液3ml/左离子导入Qd×14d.
第一次复诊
年10月18日左眼视力明显提高
专科检查:视力:
右眼:0.8;左眼:0.5,矫正不提高。
双眼角膜清,前房中深,瞳孔对光反射正常。RAPD(-);右眼晶体混浊,左眼人工晶体位正,双眼玻璃体轻度混浊。
眼底:右眼:视盘边清、色淡红,C/D≈0.3,视网膜A/V≈1:2,黄斑中心凹反光未见。
左眼:视盘水肿明显减轻,边界欠清,色淡红,静脉迂曲,视网膜出血大部分吸收,黄斑轻度水肿。
眼压(NCT):右眼13.0mmHg,左眼11.5mmHg。
影响资料
年10月18日
治疗
效不更方,建议继续口服原方
2周后复查。
第二次复诊
年11月22日
主诉:左眼视力较前下降1周
查:视力:
右眼:0.8;左眼:0.3,矫正不提高,双眼角膜清,前房中深,瞳孔对光反射正常。
RAPD(-);右眼晶体混浊,左眼人工晶体位正,双眼玻璃体轻度混浊。
眼底:右眼眼底同前。左眼:视盘水肿减轻,边界欠清,色淡红,静脉迂曲,视网膜出血大部分吸收,黄斑区渗出水肿(较10月18日略加重)。
眼压(NCT):右眼11.8mmHg,左眼11.7mmHg。
舌质暗有瘀斑、苔白腻,脉弦滑。
右眼:0.8;
左眼:0.3;
影响资料
年11月22日
视野
电生理
西医诊断:1.左眼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2.左眼黄斑水肿
中医诊断:左眼暴盲
治疗
辨证:痰瘀互结水湿上泛
治法:祛瘀化痰,利水通络
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加减
桃仁10g红花6g生地15g赤芍10g
当归12g川芎8g猪苓10g泽泻10g
茯苓12g三七粉6g(分冲)车前子30g(包煎)防风10g
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2次温服(×40d).
血栓通注射液mg+0.9%氯化钠注射液ml/静滴Qd×14d.
血栓通注射液mg+氯化钠注射液3ml/左离子导入Qd×14d.
第三次复诊
年12月27日
主诉:左眼视力提高
查:视力:
右眼:0.8;左眼:0.5,矫正不提高。双眼角膜清,前房中深,瞳孔对光反射正常。RAPD(-);右眼晶体混浊,左眼人工晶体位正,双眼玻璃体轻度混浊。
眼底:右眼:视盘边清、色淡红,C/D≈0.3,视网膜A/V≈1:2,黄斑中心凹反光未见。
左眼:视盘水肿消失,边界清,色淡红,C/D≈0.3,视网膜A/V≈1:2,静脉迂曲,视网膜出血基本吸收,黄斑水肿基本消失。
眼压(NCT):右眼10.5mmHg,左眼13.5mmHg。
舌质暗有瘀斑、苔白腻,脉弦滑。
影像资料
治疗
明目地黄丸6g口服3/日。
连服1月
第四次复诊
年3月14日
右眼:0.8;
左眼:0.6;
随访
年6月29日
右眼:0.8;
左眼:0.6;
年1月18日
右眼:0.8;
左眼:0.6;
影像资料
年11月18日
随访
年6月24日
右眼:0.8;
左眼:0.6;
影像资料
年6月24日
本期《杏林大汇》名词解释
目系暴盲:相当于西医学之急性视神经炎、严重的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等引起视力突然下降的视神经病。
络损暴盲:是指因眼底脉络受损出血致视力突然下降的眼病。
络阻暴盲:是指患眼外观正常,猝然一眼或双眼视力急剧下降,视衣可见典型的缺血性改变为特征的致盲眼病。
气滞血瘀:是指气滞和血瘀同时存在的病理状态。气机运行不畅,以致血液运行障碍,形成气滞与血瘀并存的病理变化。可见胸闷气短,四肢无力,头痛背痛,失眠等症。
活血化瘀:用具有消散作用的、或能攻逐体内瘀血的药物治疗瘀血病证的方法。
痰湿内阻:是一种病症,表现有反酸或泛吐清水,胃脘胀满,恶心,呕吐,纳差,大便稀溏,舌质淡,苔薄白,脉弦滑。
温阳:温通阳气的治法。用具有辛温性质的药物来达到温补阳气,以及驱散寒邪的目的。
痰瘀互结:是指痰浊与瘀血相互搏结,以局部肿块刺痛,或肢体麻木、痿废,胸闷多痰,或痰中带紫暗血块,舌紫暗或有斑点,苔腻,脉弦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五心烦热:指两手两足心发热,并自觉心胸烦热。
ERG:视网膜点图。RAPD:相对性传入性瞳孔障碍。
RGB:色彩模式是工业界的一种颜色标准,是通过对红(R)、绿(G)、蓝(B)三个颜色通道的变化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叠加来得到各式各样的颜色。
VEGF:是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英文缩写,又叫做血管渗透性因子。这种因子在多种眼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主要的作用,发病时,眼内VEGF浓度增加,产生不健康的新生血管,继而出现大量出血、纤维增殖、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严重并发症,同时也引起明显的血管渗漏,导致组织持续严重水肿。抵抗或减少VEGF在眼内的浓度,可以抑制疾病的进展,起到相应的治疗作用。
EIRG:视网膜内电图。
PVEP:图形视觉电生理检查。
PD:瞳距。
CRVO: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OCT:学相干断层成像,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影像诊断技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