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东的办公桌上常年放置着半只“眼睛”,那是一个用来向病人,或年轻医生解释病理的眼球构造模型。
另外半只,放在手术室。
从医31年,他是做手术十分老道的眼科权威,也是医院(医院南阳路院区)的副院长。
眼睛维修师
坐在办公桌后面的刘亚东,两手交握搁置在办公椅右侧的扶手上,大拇指时不时产生交互触碰。高大的身材,让他即便将身子全部放松,陷入椅背里,也依旧显得身姿挺拔。微眯着的眼,带着些笑意,将视线定在了左侧斜上方45°的不知名位置。
他在回忆着自己是何时,又为什么成为了一名眼科医生。
在接受采访以前,他几乎“没有特别地回忆过去”,因为“太忙了”,这算是难得的一回。
最先涌入他脑海的,便是初成为正式医生的日子。
年,刘亚东大学毕业后,医院系统工作。
医院的外科与内科,普遍被认为是大科室,病人多、案例复杂,容易遇到鲜见病例,学医的都想进,刘亚东也一样。
分科室时,医院的同学,一起焦急等待着医生生涯的第一次命运宣判。
他不知道的是,眼科医生出身的副院长,早就相中了他。
眼科,在当时大家的观念里,是一个小科室,更多地被女孩子选择。“当时更想去内科,但是副院长非得让我去,说眼科需要男士。”因为被需要,刘亚东几乎也没做什么反抗,就这么被副院长“逼”着去了眼科。
本以为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却没想到进入眼科,真正开始从事“光明”事业之后,刘亚东和眼科,如卯榫一般合上了。
“眼睛多重要啊,宁丢一条腿,也不能丢双眼。”他喜欢上了眼科,更是津津乐道,“眼睛虽小,但却是人身上最精密的器官。”
如一个汽车维修师一样,眼科医生就是眼睛的维修师。
要做一名好的维修师,就要把技术学的很到位。对于医生而言,学习更是一个持久性动作。
年,刘亚东医院眼科进修学习,当时的眼科主任黎晓新,是国内眼底病手术创始人,成为了他的老师。
刘亚东的记忆里,黎晓新是个极负责任的医生,也是一个急脾气的老师。不少医生都被老师骂过,刘亚东也并不例外,但他也是被老师寄予厚望的一个。老师常常会在工作之余跟他聊起眼科,并谆谆教导,一定要学好眼底病专业。
因为,别说那个年代,即便是现在,河南省内能医院和医生,也并不多。但这个病,却是老年人很容易得的一种病。
老师对医疗行业的忧心,和对病患的关心,感染了刘亚东。
学成归来后,刘亚东在时机成熟之时,带头开创了省内眼底病手术治疗方式。如今,他已是眼科专业里公认的,做眼底病手术的“好手”。
30年+1年,专业+责任
被岁月打磨过的砂砾,才能成为不一样的明珠。
眨眼间,三十年岁月匆匆而过。当年刚毕业的毛头小子,现在已经成了稳重持成的副院长,没了初入社会的青涩,多了人到中年的成熟魅力。
年,刘亚东就任医院任副院长。在他的带领下,医院在原有的白内障专业基础之上,又增设了屈光近视和眼底病专业方向,收入了更多眼科精英,也配置了最高端的眼科医疗设备。
既有好的医生,又有好的设备,刘亚东带着的眼科,也被更多人熟知。刘亚东三个字,医院眼科水平的保障。
事实上,不少患者都是慕名而来。
今年三月份,一个患有白内障的两个月大的婴儿,被父母带着找到了刘亚东那里。他在做了详细的检查和确认后,成功为孩子做了手术。
目前,这也是我国成功实施白内障手术年龄最小的患者。
这31年来,刘亚东已经为4万多白内障患者进行过手术。治疗的患者中,年龄最小的便是那个两个月大的婴儿,而最大的是已经岁高龄的老人。
然而,个人的成就,却并不能让刘亚东就此满足,他有了更多的关于行业发展的看法和担忧。
经历过三十多年医疗行业发展的刘亚东,如今更担心的,是眼科专业内的年轻医生。
医院里,眼科细分为白内障、屈光近视、眼底病三个专业方向,这也意味着对眼科医生的专业性要求更强。但在这种情况下,眼科医生的综合性能力就显而易见地弱了下来。
懂行的人都知道,给眼科医生一只带病的眼睛,他能“从外做到内”才是行业里的实力代表。从眼底手术到近视手术,从眼后节手术到眼前节手术,刘亚东能够熟练操作任何一种手术,因此被誉为“全球眼科医生”,这里的全球指的是“全部眼球”。
也就是说,于他而言,近视手术、白内障手术、眼底病手术,都不在话下,可以在一台手术上完工。
在眼科界,眼前节手术和眼后节手术属于完全不同的手术方式,很多医生只精通于某一部位的手术。尤其是现在的年轻医生,大多是专业性强,综合性弱。
对于眼睛病症复杂的患者来说,综合性强的医生,无疑将会减少病人很多的手术负担。
所以,医院对年轻医生的培养上,刘亚东一直上着心。他不断努力着,力争让每一个医生,都有机会接触各个眼科专业方向。
这不仅是对医生的负责,更是对病人的负责。
“干亲”
在眼科大办公室内的一面墙上,并排挂着几面锦旗,时间标注都是年。锦旗上的“妙手仁心”,是患者们对刘亚东专业和德行的最大认可。
像这样的锦旗,三十多年来,刘亚东收到的还有很多,只是被他随意堆放在办公室角落的箱子里。
他认为“没必要挂”,仅挂出来的几面锦旗,医院要求,才被留下。
“他是很随和的人。”院里的年轻医生和护士,有事都愿意找他帮忙,病人们也都很愿意和他相处,“只是他真的太忙了,每天都要做手术”,最多的时候,一天做了六十多台。
但他每天还是会尽可能抽出时间,来跟病人交流接触。
真心的关怀,收获的常常是满分的感动。
十多年前,曾有一个视网膜脱落的小男孩儿的父母,在孩子出院之后,愣是要把他认作干亲,让孩子认到他跟前。
当时他只以为这是那对父母表达感激的方式,并没放在心上。没想到,那对父母真的把他当做了亲戚来处,逢年过节都要寄些家乡洛宁县的土特产给他。只要人到郑州了,就会跟他见上一面。
十多年过去了,现在小男孩儿已经年近三十,几年前就参加了工作,刘亚东与这家人之间早已处起来了亲戚情分。
还有很多同龄的知己,也都曾经是刘亚东手上的病人,病好后没断了联系,渐渐成了朋友。
病人们的感激和认可,是对刘亚东从医的最大鼓励。
为了更好地了解病人的病情,和病人家属的配合程度。刘亚东一直要求院里医生和护士,要与病人做朋友。
现在,手机在人们的生活里成了重要角色,他也利用起了这一便利工具。
医院的眼科病区,都建立有到哪家白癜风治疗好北京现在治疗白癜风大概多少钱